鸿星尔克男鞋 |
安踏运动鞋 |
螺满地螺蛳粉 |
钓鱼凳子 |
补水面膜女 |
江中乳酸菌 |
贵州黎平县茅贡乡高近村,距黎平县城39公里,辖3个村民小组,分两个自然寨88户,425人,侗族聚居。地处宽谷中的小坝子上,依山临水,锦榕公路从寨前经过,交通便利。高近村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就已有人在此繁衍生息。该寨有花桥一座,鼓楼一座,戏台一座,民居一色侗族木楼,寨中青石板路交织如网,水井等均古色古香。
在高近,可不要错过与古戏台遥遥相望的田间风雨桥。这座风雨桥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年即公元1765年,当时名为迎龙桥,以青石板为层面,造型十分古朴。1998年中国邮政曾以该桥为图案发行了一枚“田间风雨桥”纪念邮票。
高近村民保着侗族原有的生活习俗,从服饰到民族节日和社交活动,都十分齐全、地道。侗族的民族食品特色饭菜应有尽有。值得一提的是高近村的民族文化娱乐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侗族戏班、侗族歌队经常为本寨及附近村民们演唱,在茅贡一带小有名气。
高近的戏台是目前侗族地区所发现保存最古老的一座。戏楼是侗寨娱乐场所,由戏台、观戏檐廊和观戏坪组成。黎平高近古戏楼为侗族地区保存最完整、历史最久远、最典型的侗族戏楼,已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吸引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前往考察、研究。
【小贴士】
交通:由贵阳出发,可在省体育馆客车站乘坐到黎平的班车,一天两班(9点50和12点),140元/人;大约10小时到黎平后,坐直达高近侗寨的中巴车,15元/人。高近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乡东部,最早是杨姓到止落户,在明朝末期杨姓的两个始祖从中潮镇佳所迁到高近居住,杨姓占全村总人口的90%左右,吴姓是在民国期间从地扪村搬迁到高近居住,全村都是侗族。原来杨姓的始祖搬迁到这里居住认为是高山峻岭,他们就起名为“高峻”,后在解放初期改写为“高近”。村中具有代表性的、被誉为侗族民间三件宝的是风雨桥、古戏楼和鼓楼。
高近鼓楼其形态亦属于不对称重檐鼓楼。为七层密檐八角攒尖顶,下面两层为四檐四角,上面五层为八檐八角。高近鼓楼在形态上还有一个特征是底层鼓堂为半封闭式。该鼓楼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995年又重新修建。资料记载每天晚上寨中的人们都喜欢到鼓楼里来聚一聚。全村90多户人家轮流为鼓楼火塘供应柴火。鼓楼中摆放着十多把芦笙和一台电视机。一到晚上人们不是在这里看电视就是在这里吹芦笙。但是我们去到高近时,在鼓楼里并没有看到传说中的芦笙和电视机。并且据村民说,最近一次敲响鼓楼上的大鼓是在2000年,当时是因为村里的喇叭坏了,于是敲响大鼓召集村民到鼓楼来领取退耕还林款;从那以后,鼓楼上的大鼓就再没被敲响过。
高近有条小溪从门前而过,后山古木成荫。寨东有一座在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修建的,当时名为迎龙桥的侗族花桥。迎龙桥以青石板为桥的层面,两块青石板长5.5米,宽1.2米,厚20公分,桥上楼亭为木质结构,共16根柱子,每根柱子落地处都有石雕鼓盘作为基脚,雕刻有狮子等,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重修,1980年高近村民众自发捐款捐物再次重修此桥。高近花桥造型古朴而美观,是侗族传统建筑瑰宝, 1998年中国邮政曾以该桥为图案发行一枚纪念邮票,名为"田间风雨桥"。
高近鼓楼旁,与花桥遥遥相望的的古戏台,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 — 1796),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典型的侗族民族建筑。1956年高近古戏台重新修整,由于戏台的主要柱子结构没有遭到破坏,维修后的戏台至今仍保持原样,是目前侗族地区所发现保存最古老的一座侗戏戏台。古戏台包括主戏台、厢房和看戏场三部分。主戏台建造精美,主要作为戏人演唱侗戏之用;厢房布置在主戏台左右两侧,在当时是当地显贵的观看席;主戏台正下方为看戏场,场地全部用鹅卵石镶成各种图案,是当时平民百姓观戏之处。
【提醒】
想看侗戏的话,春节前后是最佳时机。
【交通提示】
1、在黎平汽车站乘往榕江的班车,在茅贡下车即可。车次频繁。42公里路,票价8元。
【旅行提示】
1. 黔东南州地势多样,气候多变,无论什么季节,都记得带上防雨御寒的衣物。
2. 黔东南路况较差,班车常因路况问题停开,请随时向当地人问询。
3. 当地饮食以酸辣为主,用料粗放,油多味重,肠胃功能不好者慎重。
4. 黔东南民族节日众多,号称百节之乡,可多咨询当地人,注意不要错过。
我,非常喜爱鸟,羡慕鸟类有一双翅膀,可以在彩虹间自由的翱翔。曾经幻想过,能变成一只小鸟,能在广阔的天空中自......
(2008年)柳州第三届十大美丽乡村:鹿寨县寨沙镇拉庙村长枧屯 长枧屯位于寨沙镇拉庙村东北部,距寨沙集镇13......
2013年骑行了一次金秀的六巷乡,回想骑行过程,一幕幕的情景就像昨天的事情。 2013年8月3日早上7点,我们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