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星尔克男鞋 |
安踏运动鞋 |
螺满地螺蛳粉 |
钓鱼凳子 |
补水面膜女 |
江中乳酸菌 |
当年下乡搞社教,大家在一口锅里吃的,是用这样的玉米碎煮的粥。 (资料图片)
《寻找》,不仅仅是一个寻找他人的平台,还是一个维系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无论是寻找者还是被寻找者,在这里都能看到,情感是人的一生中最难以割舍的东西。
如果你想寻找他人或提供寻找线索,请拨打寻找热线:18907720207。
寻找人:张毅清
被寻找人:唐新发
寻找发生地:
柳州 融安
寻找心愿:唐新发,我的好队友,我一直记得我们在融安背着玉米下乡搞社教的日子,希望你没有忘记。
79岁的张毅清连拨了两次南国今报“寻找”热线,她十分渴望寻找到1964年和她一起在融安搞社教的好队友唐新发,一起回忆那段艰苦却充满激情的岁月。
1
参加社教结识好队友
张毅清是融安县沙子乡人。1963年冬,21岁的她因有初中文化,且熟悉农业操作,被抽调到县里学习,准备加入社教队,前往各乡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工作。
在学习班里,和张毅清一样学历和经历的年青人占大多数,他们来自各乡村。因基础差,他们学习财务数据、仓库管理等专业知识时,感觉十分头痛。而从医院、学校等单位抽调来大学生,如唐新发等则很快适应了学习。
唐新发他们文化水平高,在运用专业知识教育农村群众方面表现出色,因此在社教队是大家的榜样,还承担着帮教同班同学的重担。
唐新发性格好,同学有问题,他会想办法讲到让人懂,故深受同学们喜爱。
2
难忘当年得到的关照
经过近2个月的学习,社教队开始组队,分赴不同的乡村开展工作了。
因为工作地点都在边远山村,所以社教队分队时,基本是男女搭配。张毅清和唐新发分在了一个队,先后到沙子、东起等村屯开展社教工作。
那时,社教队员每月的工资是20元,由于下村屯工作不能吃老乡的饭,且当时农村经济困难,也买不到吃的,只能自带粮食。
当年,交通十分不便,下乡一次要一两个月,解决吃饭问题成为社教队员的头等大事。
于是,张毅清将家里的老玉米打成碎米装进布袋,然后打在包背里,每次下乡就背着去。社教队员们也都像她这样,每餐只能喝玉米粥,饥饿成为常态。每天他们还要承担大量的社教工作,不敢有丝毫懈怠。
一段时间后,队员们都瘦了一大圈,有些体弱的陆续病倒了。唐新发是桂林医专毕业的,他与大家一道奔走在田间,给乡亲们讲解社教政策,同时还承担了队医的工作。
那时,张毅清得到唐新发很多的关照,并从他身上学会了很多医学知识,也学会了很多为人处事的态度,
3
盼望故人再相见
1965年冬,融安社教队基本完成了工作,社教队员就地解散返回原单位或是原村屯。张毅清回到了融安县沙子乡,唐新发则调回三江医院。
张毅清和唐新发在社教队共事了近两年时间,他们和所有队员共同面对艰苦的社教工作,结下深厚的友谊。因而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都保持着通信联系。
上世纪70年代,张毅清调到柳城县东泉麻织厂工作,在那里结婚生子。有了小家庭后,她便很久没有和社教队员们联系了,后来听说唐新发调到了柳州市人民医院工作。
上世纪80年代,张毅清还和老公一起到柳州,想到柳州市人民医院去寻找唐新发,但最后没有找到。而其他的社教队员,大多回到了农村,也没有了唐新发的消息。
如今,79岁的张毅清过着安逸的晚年生活,有时想起那段艰苦且不知疲劳的社教日子,就十分怀念唐新发——那个乐于助人的好队友,如今也是80多岁的年纪了。她很想找到他,看看他现在的幸福生活。
今报记者黎静
我,非常喜爱鸟,羡慕鸟类有一双翅膀,可以在彩虹间自由的翱翔。曾经幻想过,能变成一只小鸟,能在广阔的天空中自......
(2008年)柳州第三届十大美丽乡村:鹿寨县寨沙镇拉庙村长枧屯 长枧屯位于寨沙镇拉庙村东北部,距寨沙集镇13......
过年期间,从融水回柳州,顺便到融安县沙子乡的石岩屯转了一圈。 这虽然与上次到访的季节不同,但是那小桥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