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加载中...
文章频道
千年古镇老运江的民间传说
时间:2017年12月02日信息来源:南国今报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鸿星尔克高帮板鞋男鞋
安踏运动鞋子官方旗舰正品冬季男鞋
螺满地广西螺蛳粉300g整箱装
瑞兆杰斯户外折叠露营椅子钓鱼凳子
英国SYUMON修护补水面膜女保湿去黄
江中乳酸菌素片32片腹泻健胃消食片
鸿星尔克男鞋
安踏运动鞋
螺满地螺蛳粉
钓鱼凳子
补水面膜女
江中乳酸菌


(篇者按:文采斐然,气势磅礴,书写运江古韵,倾泻悠悠乡情。运江,像一个美丽善良的天使,顺着历史时光的隧道,携带着希望,祥和、繁荣,笑容满面地从远古向我们走来,历尽沧桑;而今,她怀揣着凄清、沉郁、忧伤,步履蹒跚地向未来岁月的深处走去,前程迷茫……)


    在广袤富饶的桂中腹地,在百里柳江中游的河干上,突兀绽露出一个秀丽的小岛,宛如那飘逸的绿绸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那就是运江古镇。古镇形成于汉代,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建制历史。正是这个千年古镇,孕育出晚清时期朝廷的一位一品大员,向人们讲述着他从一个流浪乞丐到“振威将军”的曲折人生履历;也正是这个千年古镇,向人们诉说着民国时期中央政府多位军政要员到这座小岛参与经商的不凡经历,以及古镇从晚清到民国近百年来的迅速发展,成为柳州到梧州沿江有名的商埠重地的辉煌历史。让我们轻轻拭去千年积淀的历史尘埃,慢慢拨开风雨封锁的重重雾霭,徐徐揭开她神秘的面纱,穿越历史时空的隧道,去寻觅运江开拓、形成、发展的历史源头。


    当你从广西工业城市柳州泛舟而下,便仿佛置身于黛青点染的翠屏间,漫步于异彩纷呈的画廊前。领略一路“青罗带”般清澈的柳江碧水,饱览两岸“碧玉簪”样绮丽多姿的群山奇峦,历经八小时水路航程,顿觉江面豁然开阔,于柳江与罗秀河两条江流交汇之处,一个如刚出水面的莲花般的江心小岛便跃入你的视野,这就是柳江干流上的千年古镇——运江。

    一、古镇溯渊源
    运江古镇于汉代便开拓形成,相传到了唐代称为“寒江关”。从军事角度说,由于其扼守两江之口,故为兵家必争之地。当时朝廷曾派巾帼英雄樊梨花镇守过此地。从风水景观的角度而言,汉代时期迁徙至此的先民择此作为栖息谋生之地,历代均能不断繁衍生息、兴旺发达,其中必有道理。古人云:“地灵人杰”。通过这里的地形地貌,我们不难揣测其中奥妙。你看运江——正北两江相交汇,南面四峰锁江流,西边群山如屏障,东部平川眼底收。运江既是国内罕见的人烟稠密的河中孤岛,又是当今象州、柳江、鹿寨三县交界之域。世间曾有传说,运江地下深藏着一个宝葫芦,因此有这样一首童谣:“运江小岛葫芦地,千年万载水中立。任凭洪涝来侵袭,永不沉没不飘移”。此外,“五马拦江走,三星水面浮”的特殊地貌,正是这里山水景色的真实写照。据考,开拓古镇的先民为王、陶、朱、毛四姓家族。王、陶氏是山东济南府人,当时为了躲避战乱而辗转迁徙至此。朱氏据说是朱元璋后裔。毛氏为朱氏姻亲。朱氏发展较快,只数十年间,就拓展民居一片。后来成为古镇重要标志的七层当铺大楼前面那条巷子,即是朱家巷。到了明代初年,又有廖、荣等姓氏人相继移居到此,以务农为生。当时运江已形成一个小村落。因地处柳江与罗秀河交汇口,故称此地为“江口”。至今在壮族人民中间仍然有将运江称为江口之传说。


    明朝正统年间,即公元1436年,江口已逐渐扩展繁荣,成为当地百里之内货物贸易的积散地和转运的重要口岸,又改名为运江,亦称运江圩。这就是运江成为圩镇之开端。当时由雒容县封(丰)轨乡所辖。
    清朝建立后,运江仍沿袭旧制。咸丰六年,即公元1865年,乡一级建制被撤销,推行团练制。封轨乡撤销后,运江设置了运江团,隶属雒容县。


    民国六年,即公元1917年,当时的运江,人口相当稠密,市面相当繁荣。到了民国二十三年,即1934年,运江已处在古镇发展史上的巅峰时期,成为柳江“黄金水道”乃至柳梧水上运输线上有“小柳州”之称的商埠。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至1951年,行政辖区仍沿袭旧制。1951年6月至1953年4月,随着行政区域的重新划分及建制的多次变更,运江先后隶属雒容县、鹿寨县、石龙县、象州县。


    我们翻开古镇历史的长卷,从沧桑巨变的历史中,我们发现运江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明、清及民国三个阶段。从环绕全岛的八座石板码头不难发现端倪:岛屿虽小,码头甚多,而且除少部分码头在宋代就兴建之外,多半在明、清时期所建。商贸的繁荣、运输的发达已是不难推测。相传到了清代,便陆续有来自广东、湖南、贵州、江西、福建甚至于四川、山东、河南等地的来路人,他们看好了这个谋生经营的宝地,眷恋此处山水风物的优美,移居此处便扎根谋生。与当地人和睦相处,水乳交融,逐步形成这里独特的多元文化。故运江人所操语音复杂,风俗习惯各异,文化底蕴深厚。且彼此均能相互交往,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使运江早期就形成了两河文明。由于运江人与外地保持着频繁交往,较多地受到外界影响,较早地接受西方工业文明。又兼有上可达柳州,下可抵梧州、广州极为发达的水路交通的优势,更促进了运江商贸的流通而成为沿江商贾云集、兴旺繁荣的著名商埠。清代后期至新中国诞生的一百余年,运江各行各业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内连象州县桐木、大乐、罗秀、中平四埠的货运交通枢纽;外接柳州、浔州(桂平)、梧州、端州(肇庆)、广州五州的商业重镇。
   
    二、商贸达“五州”
    运江虽是弹丸之地,但这里却坐落着一座清代中叶由运江来自广东的各商号集资历兴建的、广西规模最大、造型独一无二、最为雄伟壮观的粤东会馆,堪称岭南一绝;这里还有“亚细亚美孚洋行”的遗址和外商投资经营的“民生垦殖公司”,覆盖了现在柳江县整个三佰岭林场;这里曾留下了外国传教士的足迹,规模宏大、造型奇特、具有浓郁西方风格的法国两层洋楼,相传曾做过教堂,现在仍巍然屹立在小岛之上;这里拥有岭南地区较早接受西方工业文明而引进的蒸汽机为动力的大型火镐(大米加工厂);这里曾出现商号密集、骑楼毗邻、店铺林立、贸易繁荣的景象——当时运江两家首富“吴兴昌号”和“华生兴号”名声大震,驰誉五州;街心当铺、银庄实力雄厚;客栈旅馆沿街而设,时常旅客盈门;“永隆酒坊”“油榨作坊”“全发兴”“中兴”“和安”酱园铺、腐竹加工厂互相媲美,中药店“保生堂”“全生堂”“贵华堂”三堂荟萃与西医“任氏诊所”四时争辉;麦氏家族“芬华纺织作坊”一枝独秀、染织兼备;百岁老人的“黄金记庄园”瓜果丰收,芳菲四溢;大小商号百货店铺接踵排列;甘王庙前菜市场上地方小食摊聚集如云;米行上五谷杂粮、地方特产种类繁多应有尽有;“猪仔行”摆满猪牛等家畜,交易市场延伸至油榨南面的树林空地。每到圩日,三县人民至此交易,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即使从街头走到街尾也得花一个多钟头;逢年过节,古镇上更是千门吉庆,彩灯高悬,锣鼓喧天,爆竹齐鸣。镇上人供奉朝拜的庙宇有三座:观音庙、甘王庙、文武庙。甘王罗应是南朝时期曾造福一方黎民、深受人们敬仰,也受到历代皇朝追加封号的壮族英雄人物。农历七月二十八日是甘王诞辰,每年这一天,古镇人照例都要举行盛大的游神活动。二十八日的前后三天,全镇张灯结彩、舞龙舞狮,有坐着金童玉女的扮台盒,人们抬着甘王神像,由装扮顶马护卫,在运江街上周游一圈,以表达避邪祈福的愿望。聚会庆贺期间,还有上万名来自各地的香客,整个古镇大街小巷人流涌动,热闹异常。


    岛上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河边又以古石门码头为中心,展开了一幅繁忙的画卷。当第一缕晨曦悄悄走来,江面上便千帆竞发。小河船队百舸争流,将四埠一带的特产、千户农家金黄的稻谷堆满船舱,运到小岛这个货物积散地和“中转站”;从罗秀河顺流而下的瑶山木排竹排,形如蛟龙,在一片吆喝声中渐渐靠岸;柳梧线长途班期客轮如梭穿行,鸡喇至运江短途“金山”汽船上下往返,将八方宾客、“五州”货物迎来送往。当最后一片晚霞匆匆隐去,随着此起彼伏的汽笛声,大小船只鱼贯而归,半边江面千舟夜泊,彩灯闪烁,渔火点点,宛如人间连到银河之上,令人一时难辨是灯光、是星辰。偶尔从岛上飘来的丝竹之声,与船泊中传来的粤语小曲相互应和,形成优美的渔歌晚唱。


    在星罗棋布的夜泊航船中,在货物堆积如山的沙滩岸边,在日夜加班的船厂工棚四周,还形成夜间买卖的水上圩市,构成独特的经商景观。夏秋时节,每当夕阳西下,夜幕垂落,河边便开始热闹起来:这里仍活跃着挥汗如雨的搬运工人,用粤语喊着诙谐的劳动号子“来啊碰,来啊碰,担抬重,膊头痛,顶硬上,鬼叫你穷”,挑灯夜战。这里也有茶余饭后休闲散步的商家游人,惬意地享受晚风扑面,夜景宜人的闲适。此时,二十多个风味小吃的饮食摊及小百货摊点早已开张。有的游动叫卖;有的定点吆喝;有的吹起唢呐吸引顾客;有的敲起小锣鼓招揽生意,经常引来成群的孩子尾随围观;有的驾起扎着花带、插上彩旗的小舟在停泊于深水区的大轮船、拖渡船队之间穿行,将糖、烟、酒、烧卤食品直接送到船边,使不便上下的旅客及船上员工便于购买;也有装上柴火、机油等物品送到拖轮船舷,成了流动的补给站……这里还常有马戏团、杂技团的大型演出,河滩上灯火通明,如同白昼,好不热闹。要不是看到朦胧的山影,真以为身处在江南水乡……


    虽然,飞逝的时光送走了运江一幕幕繁荣的情景,无情的岁月带走了小岛一串串沸腾的足音,然而,那老字号商铺的招牌却印证了运江这段不可磨灭的辉煌历史。运江的山和水仍铭记小岛从开拓形成到发展直至鼎盛的风雨历程。尽管时过境迁,已是今非昔比,作为运江人也不会因沧桑巨变而失去那份沉甸甸的骄傲自豪和依恋情感。这里我们引用一句好诗,也许能道出运江人的心声:“往事象落日映照的河面,我捡闪光的珍藏在心间……
   
    三、螺蛳山洞天
    运江古镇山水秀丽、风光宜人。这里山山蕴藏风物,水水脉脉含情。几乎处处洞穴都有一段神话故事,段段河滩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小岛的上游大约二十里水路的河流西岸,可见一山,名叫螺蛳山。这就是三县接壤的交汇点,以柳江河流为界,西岸为柳江县,东岸为象州县,北端为鹿寨县,真可谓“三县相毗邻,两江汇主流”。这里最明显的标志莫过于螺蛳山,此山因形似螺蛳而得名。远远望去,这座山如河边巨螺,栖于河岸。这景物不禁令人联想到唐代诗人刘禹锡“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的名句,这更象对螺蛳山的真实写照。也许是长住水中过于厌倦,不知何时发现并惊羡波光潋滟绚丽多姿的景致,巨螺便不复回水中。每当晨曦初露,霞光万道,便沐浴于温和的朝晖,迷恋于斯不愿离去。


    螺蛳山不仅外貌形似巨螺,而且内部结构也不乏“曲径通幽”的特点。说来也巧,这里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发现螺蛳山“洞洞相连,别有洞天”的秘密的,却是一个政治避难者。解放初,镇上有一位叫玉广泰的殷实人家,在土改中被划为地主成份。他害怕遭受批判斗争的皮肉之苦,便暂时栖身于洞中。他原以为不过一小山洞而已,后来在不断探索中惊异地发现,竞有大小溶洞七十二个,而且洞洞相通。据玉广泰老人说,洞内怪石嶙峋,石笋兀立,水流淙淙,青苔四布,冬暖夏凉。当时由于缺乏足够亮度的照明,洞内风光还没能现出其“庐山真面目”。玉广泰就将这溶洞视为最安全的庇护所而定居下来,由其母按时将生活必需品暗暗送入洞中。没想到玉广泰这一住竟长达两年之久。
    
    四、打鼓滩藏谜
    从螺蛳山沿江而下,不久便到打鼓滩。此滩因靠近东岸的上打鼓村和下打鼓村而得名,因何名为“打鼓”已难考证。然而,这个看似普通的河滩,水下竟有这样的传闻——打鼓滩滩面卵石遍布,水草丛生,但江心却是以石板为底,较为少见。更有奇异者,据老一辈人说,河底石板上镌刻着二十多个形如鸟兽的象形文字,字大如斗。每逢冬季枯水期,那字便依稀可见。奇怪的是这些象形文字四周终年不积沙石,不长水草。不少听说此传闻之人每经此处总要留意观看,但由于水流湍急,既无人能看清,又无人能解读,遂成了不解之迷。
    
    五、新圩述旧景
    顺江而下,过了打鼓滩,只见不远处从一片荫翳叠翠之中透露出间间砖墙瓦房的小集镇般的村落,这就是新圩。如果你还没到过运江,在此你便可看到运江的缩影;你还没登临小岛,在此便可体会到小岛的岭南建筑风格——她跟古镇运江有着惊人的相似!上了河岸,几棵百年古榕临江排列,浓阴覆盖,好像撑起一把把巨型遮阳伞,欢迎远方客人的到来。两条石板码头引领着你遂级登临。当你在一片绿荫下跨过闸门,一个古镇风格的小圩镇便向你敞开了胸怀——间间砖屋瓦房俨然排列,座座骑楼木阁接踵相连,条条开阔街道石板铺就,节节弯曲小巷卵石镶成。新圩当年曾是与运江成鼎足之势的一个小圩场。这里也是闻名柳州地区乃至全区的优秀土特产——粉葛的产区。来到新圩,仿佛置身于古镇运江之上,其实产生这样的错觉不足为怪,因为两地建筑风格一脉相承。
   
    六、香炉山怪事
    新圩的对岸便是香炉山。此山名也是源于外形酷似香炉。这里终年碧翠尽染。倘若你在春夏多雨季节游历此地,每逢雨后初晴,香炉山一侧的岩石上,一道近十米宽的瀑布飞泻而下。从远处看,宛如一条自天河垂落的白练,蔚为壮观。来到近处,一道落差达三十米的水帘如一块白缎扯天接地上下相连,水花飞溅,给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那阵阵轰鸣声好像无数个铁桶滚过天街。


    与香炉山相距约三里地有一村,名叫那夺村。解放初期,据村中一位百岁老人说,香炉山有一个岩洞,洞口较窄,隐蔽难寻,而山洞内却宽若半个篮球场。这位老寿星向人们讲述当时山洞里发生的神奇的事情。老人年青时常到香炉山下放牛,为了避雨也常到山洞。洞内的情景令人瞠目结舌:不知何人何时竟在洞中存放着整箱整箱成绽成条的白银。这一消息暗暗地传开了,引来一些贪财者。他们将银子据为己有,并到此进行大注豪赌。然而有一种怪现象:任你赢得多少,却不能将这花花白银搬出洞外。只要你一到洞口,身上的白银即化为乌有。即便你改用水牛驮运,也同样徒劳无功,空手而归。


    一天,一位来自广东的女士寻访到了那夺村,声称她的先祖藏有大量钱财在香炉山山洞里。如今她携带着前辈绘出的藏宝图纸前来取宝,并暗中透露,她有祖传之咒语,可解“钱财拿不出洞”之秘。当她向村民询问香炉山在何处时,村民惟恐这笔财富被她拿走,欺骗她说香炉山是在金秀大瑶山里。这位女士被支走后,这里的村民暗中用石头将洞口封死。从此,那位女士不再返回,后人也不再知道洞口原在何处。老人去世后,洞中的财富象被贴上一张无形而难解其秘的封条,永远存放在香炉山洞中。



   
    七、“民生”忆“番鬼”
    离开香炉山往下游望去,在一片绿荫掩映处,当时名噪一时的“民生垦植公司”旧址已赫然在目。



    “民生垦植公司”是民国初年美国人到此投资兴办的一个大公司。其面积完全覆盖了现在柳江县的整个三佰岭林场及邻县的部分土地山林。此外还在运江镇上投资经营了“亚细亚美孚洋行”旗下的“华生兴”大店铺。该公司能有如此巨大的产业,跟其非同一般的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得从一个被人们称之为“番鬼仔”的人说起。


    “番鬼仔”(姓名不详)是个混血种人,白皮肤,蓝眼睛,黄头发。其母是个纯种美国女郎,然而其父却是个地道的中国人,姓黄名****。黄****有着不同凡响的背景,据说他与李宗仁、白崇禧、蔡廷锴(国军十九路军军长)关系甚密。当时由黄****出面经营的“民生垦植公司”,张发奎、夏威、廖磊、蔡廷锴等民国军政要员均持有股份。“民生垦植公司”及“华生兴”店铺先是由黄****出面经营,后黄****与美国女郎结婚生下“番鬼仔”。“番鬼仔”长大成年后,其父黄****即交由他主管。由于事务繁忙,他曾聘请新圩人士黄梦洲协助管理。古镇上的老一辈人还清楚地记得当年“番鬼仔”经常驾着摩托艇往返于运江和“民生垦植公司”之间的匆匆身影。解放前夕,“番鬼仔”随父母举家离去,传说回到美国娶了妻室另有他图。


    现在,虽然人去楼空,产业易主,但从那林丛复叠之间透出间间白色楼阁的“民生垦植公司”,以它特有的规模和象征性的建筑,将成为运江人对这段繁荣历史不可磨灭的记忆。尤其是运江这个不足三平方公里的小岛,竟备受诸多民国军政要员的关注,深受西方国家富商的青睐,似乎印证了运江是一个能生大财的风水宝地的看法,同时,也撰写下这个千年古镇与众不同的厚重史实。
   
    八、梨花桥拾趣
    当我们移步走出“民生垦植公司”旧址,勿须远眺,小岛已尽收眼底。此时,一个水浅流急的河滩——酒醉滩先展现在人们眼前。你且缓住匆匆前行的脚步,聆听一段关于酒醉滩神奇而美丽的传说。


    相传,运江在唐代时称“寒江关”。因其扼守两江之口,地势险要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当时朝廷曾派黎山圣母的徒弟樊梨花率兵镇守此处。由于治理有方,此地呈现出一派安居乐业,歌舞升平的景象。一日,时逢佳节,樊梨花设宴款待诸将。宴席散后,梨花已微醉。然而她仍坚持带领随从到江上巡视。船行至酒醉滩,却不慎将一只绣花鞋遗落水中。绣花鞋落水后沉入滩底化为一座桥。为纪念这位巾帼英雄,后人称之为“梨花桥”。相传后人曾撰写一联以誌此事。对联曰:“梨花桥下花女落花鞋,酒醉滩头红灯映红颜”。传说每当枯水季节,船行至此,便隐约可见水中映现的一座石桥。也正因如此,酒醉滩东岸的一个村落取名“桥头村”。
  
    九、罗秀河剪影
    当轻舟似箭掠过桥头村,疾驶下酒醉滩时,我们已进入两河交汇处。此时豁然开朗的景物令人心随江面阔,情为山色浓——东面罗秀河盘山绕岭,前来与柳江聚会,西面“火山头”“犀牛头”两山一前一后探身相迎。运江西面对河有一山,人们常称之“火山头”,而它的真名却被人们淡忘了,如今说来反而成了鲜为人知的事情。这座山是运江的主山,名叫小玉屏山。从小岛隔河而望,山体高大如屏,拔地而起,漫山碧翠,四季常绿。山体中间凸出黄褐色的岩石,形如玛瑙翡翠镶嵌,宛如一幅巨形的绿色屏风。偶尔翩跹白云从悬崖飘过,仿佛是谁拿着洁白的纱巾将玉屏轻轻拭擦。古时曾有游人作诗赞之,诗云:


青山晓翠拥云屏,翠拥云屏玉琢形。

形琢玉屏云拥翠,屏云拥翠绕山青。


    那么人们为何又将玉屏称为“火山头”呢?原来玉屏山并不是什么火山口、活火山,而是每年仲春时节,那满山遍野的杜鹃花竟相开放,争奇斗艳,红的如火,粉色似霞,几乎染红了半个玉屏山。因此人们将其称为“火山头”。罗秀河古称仁义河,发源于大瑶山,沿途流经金秀县的大樟及象州县的百丈、中平、罗秀四个乡。在陆地公路交通处在“零”的起点的当时,罗秀河便成了连通大瑶山脚下这几个乡的“黄金运输水道”。大瑶山的木排竹排顺流而下,运江运输社的小河船队担负起这条水路的运输任务。每当冬闲春播时节,小河船队载着各种生活日用品,溯流而上运往沿河四埠。到了夏忙秋收季节,小河船队装满五谷杂粮、地方特产。顺流而下运抵中转站运江,长年累月从不中断。当小河船队满载货物破浪而来,从罗秀河进入柳江时,点点白帆连成一线,碧水蓝天之间,活像一串珍珠落到了绿色的缎带之上。
  
    十、五马拦江走
    船行至靠近运江江心,水流已渐平缓,开阔的江面如一块特大的明镜将排列的群山映入镜中,好一派山青、水碧、云白、天蓝的景象。顿时,颇有一种云在水中飘移,船在山间穿行的韵味。过了小玉屏山,这时群山倒影的奇异感觉在告诉你:你已经到了五马山下。


    运江古镇对河西南岸,有五座山倚江而立,远看形如五匹骏马饮水江边,这便是著名的“五马拦江”景观。有人细心观察,依柳江顺流而下直至梧州,沿途共有三处“五马拦江”景点,而依据江流走向与山形地貌来审视,唯有运江的“五马山”最为神骏奇特。五座山呈南北走向,背水的一面坡度较为平缓,而临江的一面却是几十米高笔直陡的山崖。五座山首尾相连,座座紧挨着,形如五匹渴极难耐的骏马,低头痛饮清澈的江水。其中一处山崖突兀,几乎伸到江面之上,活像一匹骏马饮水之余仰头长嘶,仿佛在呼唤其它同伴。每当航船由此经过,乘客抬头仰观,顿时感到高大险峻的山崖好象就从头顶掠过。山崖上虽草木繁茂,但从无樵夫敢涉足此处,只有苍鹰在这里安然栖息筑巢。据说在民间流传这样一首诗,盛赞这一类奇特的地形地貌,诗云:“五马拦江走,三星水面浮。谁人葬得中,代代出公侯。”运江不光耸立着雄奇的“五马”,还拥有运江岛,萝卜洲、白虎坪这水面浮着的“三星”,足见运江是个山奇水秀、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十一、天下第一蝠
    细观五马山,你又会有一种新的发现:五马山沿江一字排开,最北端跟小玉屏山毗邻,与运江岛隔河相望;最南端至岛的南沿——大洲尾所面对的大山村村头。这一段山体蜿蜒数里,从整体上看,一座山山体分明凸出,形如蝙蝠的头部和身体。左右两山相互对称,酷似一只巨大蝙蝠,张开翼展达两里宽的双翅朝运江岛飞来。这就是世上罕见的大蝙蝠景观,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大蝠”。蝙蝠是长寿的象征,而“福”又是“蝠”字的谐音,谐音取义为“福地”也。说来也巧,在运江岛上的法国古教堂(后为运江小学)的主楼顶部,外国人也设计建造了一只振翅高飞的大蝙蝠。到底是外国人昔日涉足运江古镇时就发现了这样一个玄机奥妙,还是无独有偶,两者巧合呢?

    十二、漩涡撰奇闻
    五马山群峰危耸,蝙蝠山山势陡峭。其间常有雄鹰展翼凌空盘旋,却无人敢贸然攀援。而山脚下的江水也是一片湛蓝,深不可测。尤其是这里不断涌现一个个巨大的漩涡,使平日里不但渔民们捕鱼时小心避开,且连鸬鹚鸟也不敢靠近。由于五马山背有一个村落叫铜盆村,因而这一水域被人们称为“铜盆角”。说来也怪,铜盆角下有一崖角,形似张开之鱼嘴,江水流至此倾斜而下,好像被“鱼嘴”吞吸。崖脚的水位与江面的水位相差尺许。夏秋时节,此处波涛汹涌,发出阵阵轰响,令人望而生畏。每到晚间,夜阑人静,那如雷鸣般的水声,即便在一二里远的地方也可听到。


    传说在民国年间的一年端午节,运江商会举行一年一度的龙舟赛,一只龙舟不慎被卷入漩涡中不见踪影。尽管人们沿江而下细心打捞,最终还是无获而返。而事隔半个月,却在距运江二百多里以外的来宾县迁江镇河面,有人发现了一把飘浮的木桨,上面赫然印着“运江龙舟队”字样。两地相距二百里之遥,谁会鬼使神差般将运江的木桨送到迁江?人们据此怀疑并推断,铜盆角崖石下的河底,必有地下河与来宾地域内的红水河上游相通。这也许是对龙舟失踪之谜较为科学的解释。


    十三、麻子滩戏说
    过了“铜盆角”,水势渐疾,哗哗的水声已然在耳,不觉之间,你已来到水流湍急,水浅浪高的“麻子滩”。提起“麻子滩”,堪称柳梧航线有名的险滩之一。它有水浅、流疾、礁多、道弯、浪高、滩长的特点,是个极易引发事故的航段。尤其在枯水期,航船上行经过此滩,帆船必须通过人力用纤索在岸上拖曳,机动船只还须动用绞索方能通过。船只下行时,水疾甚箭,眨眼之间,巨石险礁几乎擦舷而过,令人胆战心惊,初次航行或资历浅薄的船长往往望而生畏。解放后,有关航道管理部门对此滩进行了炸礁、掘深等疏浚工作,减少了事故。而在解放前,每当航船上滩前,船家都要在船头摆设香案祭拜祷告,以祈求平安。再由当地船老大领航方能顺利通过险滩。每当夜幕四合,船家便不敢冒险行动,无数船只也只好在滩底停泊,等待天明。这时,但见江面灯光点点密布其间,宛如银河闪烁的繁星。



    麻子滩东面河畔上围墙环护的砖墙瓦房是个规模很大的粮仓,即麻子粮仓。粮仓旁边有个依山傍水的村庄叫麻子村。为何称为“麻子村”,已无法考证。在清代光绪年间,这里曾是个颇具规模的小圩场。相传在村背山上,有人曾立了一块大石碑,碑上镌刻着一副甚为奇特的对联:“日有千人朝拜,夜点万盏明灯”。这里又引出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此碑并非古人立下的功德碑,原来,这是运江古镇上一个姓谢的大富人家的先祖古墓。相传谢家先人请来风水先生在山上点了一卦地葬祖。该地两旁高而中间低,且前面有一坑水终年不会干涸,行话称之为“蚌壳地”。而船家朝拜的方向刚好对着谢家祖坟,于是谢家立下了这块石碑,以显不凡。说来也巧,在民国时期,谢家后人谢腾辉曾担任“国大”代表之职,显赫一时。后来“蚌壳地”被人挖沟,排干坑中之水,谢家便从此败落。这时,全国已解放。




    十四、险峰话头崖
    越过麻子滩,水势渐趋平缓,巍巍头崖已扑面而来——这是运江南面镇锁江流水口的山崖。以崖头为首,往下连绵四座:头崖、二崖、三崖、四崖依次排列,使柳江呈直角拐弯改变了流向。这四座最为雄伟壮观的当数头崖。抬头仰观,但见巍峨的头崖如同天神巨人般直立云霄。那百余米高的悬崖,好似斧劈刀削的锋面一样垂直立于江畔。偶尔间,只见淡云从山腰飘过,雄鹰在崖间盘旋。到了山崖脚下,令人顿生一种敬畏心理,既感叹大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功,又为头崖的峻拔巍峨所折服。然而,大自然塑造山水的粗犷笔触中,也不乏细腻的特点,就在头崖绝壁之下,却偏偏留有一个天然的“通道”。顺着通道,从麻子村可到达二崖、三崖。路宽虽不足三尺,却凹缩在绝壁之内,形如一条险而窄的“栈道”。抬眼向上看,活像一个天然的檐廊,成为一个良好的避雨所在。低头向下瞧,石缝间草木丛生,柳江河碧蓝如镜。此处虽险,却也经常留下樵夫的足迹。



    十五、观音山猎奇
    如果说头崖是以山势险峻而出名,那么二崖却是以溶洞深长而称奇。在二崖对河的大山村旁边,有一座山叫观音山。相传观音山有一个极其深长的溶洞。民国初年,有一个人出于好奇,他煮了一鼎锅饭打成饭包随身备用,并携带照明等用具欣然前往探究。走入洞后,犹如进入一个“迷宫”,钟乳石洞四通八达,当从另一个洞口出来时,他走经溶洞已历时五天。出洞一看,不觉大吃一惊,洞口居然就在隔河的二崖之上。也就是说,仅是一河之隔,他竟走了五天时间!无独有偶,大山村还有一人,他在打猎时,追赶一只黄猄跑进了二崖山洞。进洞后,他曾淌过地下河。更有甚者,他还清晰地听到附近村落农家的舂米之声。原以为很快可走出洞口,没想到过了五天,在近乎绝望之时,他才走到观音山洞口。事后,此人对观音山叩拜不已。在柳江河床之下,是否真的交叉横着一条地下河?那深长的溶洞又是何等模样呢?此后,再没有第三个探险者。

    十六、马鞍山远眺
    运江西面的崇山峻岭,有很多起名奇特,神形兼备之山。“狮子岭”活像一头雄狮,静卧于群山之中,狮头微侧,遥望着运江,栩栩如生;“美女照镜”恰似一个妙龄佳丽,面对着铜镜,微露羞色,细帖花黄,充满柔情……最值得一提的是马鞍山。它形如马鞍,海拔392米。在连绵起伏的峰峦中突兀耸起,远远望去,如同鹤立鸡群。纵然在远离运江七十里的县城象州,只要站在江边朝北望去,便可清晰地看到马鞍山昂首而立的雄姿。马鞍山遍长草木,多少年来留下了古镇人到此砍柴的足迹,亦有人攀爬登临过山顶。相传其山腰有一个洞口,洞如螺旋状可达山脚,洞中还蕴藏着水晶石。曾有人爬上山顶试图一搏,由于洞中狭窄,难以行走,情况复杂,因而不敢前行。而且据登临过马鞍山顶的人说,在夜暮降临之时,如果站在马鞍山顶,便可以看到百里之遥的柳州一片灯光笼罩的夜景。

    十七、七彩染平川
    运江西面是群山连亘,重峦叠障。而东面则是平川十里,坦荡如砥。连成一片的白虎坪和牙村坪如同一块长十里、宽三里的绿色地毯沿着罗秀河畔呈东西向一路铺设。这里盛产玉米、水稻、西瓜、甘蔗、油菜等农作物,成为运江重要的粮仓及经济作物产区之一。每年新春伊始,乍暖还寒,辛勤的农民便开始描绘一年的丰收蓝图。


    当和风吹拂,春雨昭苏,黄绿相间的平川大地已是春意萌动。种子的嫩芽从泥土中探出头来,向人们张开了笑靥,窥视着这个姹紫嫣红的大千世界。那玉米苗儿由点牵成线,又由线汇成面,再由面连成片;那西瓜苗也伸长了身躯,赶忙将浅绿的底色一块块铺染。到了清明时节,水稻和甘蔗并没辜负阳光的恩泽,欣然捧出那份珍贵的女儿绿来回报春天。此时的平川大地,葱茏一片,春意盎然。


    匆匆赶来的夏季,用火一般的热情,挥舞着如椽大笔,泼洒丹青,将平川染成深绿。那西瓜已是脑满肠肥,长得滚圆,遍地皆是;那谷子好似体态丰腴的少女,羞涩地低下了头;那玉米甘蔗已形成一望无边的青纱帐,熏风徐来,绿浪滚滚,沙沙作响。在万绿丛中,不经意间,你会发现一两处朱红点染。原来那是农忙假期间,支农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田间地头。飘扬的队旗下,他们进入“第二课堂”实践演练,体验“汗滴禾下土”劳动的艰辛。


    秋天驾着金风翩然而至,她以神来之笔将平川抹成了金黄。稻谷已压弯了腰、铺满了田埂,等待开镰。随着此起彼伏的打谷声震响,人们已奏出了丰收的交响曲,辛勤的农民张开了双臂去拥抱用汗水换来的灿灿秋实,去迎接又一个醉人的金秋。人们不会忘记1958年一尺六长的大玉米喜送北京,向毛主席汇报丰收喜讯的狂喜情景。


    当严冬随着凛冽的朔风如期而至,此时放眼望去,十里平川好像显出一丝肃杀。其实那是你的错觉。田头地尾那一个个高高叠起的玉米杆禾杆的垛堆,使人不难联想到丰收的情景。冬季,是静谧的。在一岁之末,它却又静静地酝酿着来年的希望。听!辞旧迎新的爆竹声,又祝福着新一年的丰收!

    十八、河滩显珍奇
    身处运江河滩,给人的第一个感觉便是视野开阔,令人心旷神怡。因为它不是单调的空旷寂寥,那草、那沙、那石都显示出各自不同的奇妙。


    虽说小岛四面环水,而东西两边的河滩情景却因季节不同而异。每当严冬过尽,春回大地,柳江春水未发之时,茵茵碧草就像报春的使者最先显露出一派生机。从河滩北端连绵东部再延伸到南面,弥眼望去,虽有些高低不平,却是碧润如玉,葱绿一片,好像一层绿色的地毯铺就。那惹眼的草地软绵绵的似人工铺剪,绿油油的如清水洗涤,令人不禁想在上面打几个滚,踢几脚球,赛一次跑,趟一个觉。这时的草地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当春汛来临,洪水上涨,漫过了这一片绿草地。站在河畔,不禁让人流露出几分婉惜。然而,尽管这片绿草备受洪水的侵袭,却深含着对这块土地的眷恋,默默地承受着蹂躏,不愿放弃。当洪水刚退去,它们便从厚厚的淤泥中挣扎出来,露出躯干,捧出一片新绿,重新装点河滩,维护小岛。它们年年如是,忠心不改。


    如果说那片绿草以不舍的忠诚,矢志不谕地守护着小岛这块深情的土地,那么,河沙则经常改变模样来装扮古镇运江。随着洪水的退尽,河滩上面或袒露一片卵石,或留下一坪细沙。最美的是小岛东面小河滞留在河床上的一片银沙,放眼望去,银白一片,宛如给河滩铺开一块若大的银白色缎子。它绝不像沙漠那样荒芜而毫无生气,它与平川及周围深绿的山色交相辉映又互相衬托,煞是好看。脚踩在沙面上软绵绵的,仿佛踩在一块海绵之上。这可忙坏了调皮的小孩,有的挖地道,有的塑沙人,有的建塔楼,有的打野仗,那一串串足迹真实的抒写下稚童的欢乐……


    在小岛西边的河滩又是另一番情景:你若站在两江交汇的河畔,极目远眺,便见数里开阔的卵石混着沙土的河滩,简直是一个偌大的天然游泳场。石多自藏奇,这里的石头有的造型怪异,有的图案天成,有的色泽丰富,赤青黄白紫黑俱有,平纹凸纹卵石皆全。令人目乱心迷,促人乐此不疲。这里曾留下多少奇石爱好者猎奇的足印,又有多少奇石成为观赏收藏家的心爱之物!这些石头沉默了千百年之后,带着故土的希望,走出了河滩,扬名区内外。

    十九、孤岛寻古踪
    站在河滩上抬眼仰观小岛运江,栉比鳞次的青砖瓦房和葱翠绿树掩映深处伸出的几座宋代时期建成的石板码头,已向你张开了欢迎的臂膀。这个面积不到三平方公里的江心孤岛,自东北向西南,竟有八座石板码头环岛而建。其依次为王家码头(即小河背码头)、东街码头、会馆码头、宏源码头、沙街码头、古石门码头、流水沟码头(也称陈水保码头)及火熇码头(亦称新码头或成信兴码头)。顺着码头拾级而上,你将目睹到古镇运江古朴的真容。


    从晚清到解放初期,是运江商贸,水运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期间,古石门码头是八座码头之中,位置处于整个小岛商业中心地段,又是最繁忙热闹的码头。传说古石门码头原是运江初建埠头时最南端的一座闸门。后来又在其南面增建了流水沟码头和成信兴码头,这座码头便处在岛的商业区中心位置。为何叫“古石门码头”,说来名出有因。原来,码头的上半部和大闸门是建在两块天然的大岩石上,往下延伸的部分则是人工用石料砌成,因此得名。码头大门上昔日还镌刻有“古石门”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


    由于所处位置及作用地位不同,本地人和外来客商似乎都视古石门码头为运江水运行业的代表和古镇门面的象征。每逢年节来临,人们便在古石门上张灯结彩,贴上大幅对联。清代光绪年间的一年春节,人们在大门上贴出一幅嵌字联:古风和畅千家乐,石磴登临一望新。


    清代宣统年间,一位从外地到运江当教书先生的秀才宋守益,有感于运江山水的秀丽及商贸的繁荣,应聘写了一幅春联:


运地阳春好 江山景色新


    昔日古石门码头夜以继日的繁忙情景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入夜,为了方便行人行走,街道上亮起了一盏盏煤油路灯。大小店铺为了张罗夜市,也大多亮起了汽灯。此时你若来到古石门码头,一眼望去,沿着石级上下排列的数盏汽灯把码头照得如同白昼,近二百名搬运工人组成的装卸大军上下穿行,挑灯夜战,有时通宵达旦。


    运江这个河中孤岛北起粤东会馆,南至大洲尾,全岛长约2公里,宽约1公里。从空中鸟瞰小岛,呈一个葫芦形。相传岛的原本面积不象现在这般窄小,亦不是这番模样。古镇北端最初是一条浅沟,中间架起一座宽不到5米的木桥,运江与桥头村为一桥之隔。粤东会馆就建在岛的中段位置。由于罗秀河水顺沟而下,运江不知经历洪水多少年的冲刷,处在罗秀河与柳江交汇点的古镇北端不断坍塌。葫芦柄越冲越深,愈刷愈窄,历史悠悠,岁月沧桑,葫芦的上半截竞被洪水冲刷殆尽,运江便成了一座孤岛。


    岛的北部片为居民住宅区。南部片则是由人工种植及自然生长的桉树、苦练树混交林形成天然的绿化带。岛上的房屋建设及街道铺设体现出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房屋多是青砖绿瓦民居,建筑讲究布局。街道两旁是一排排砖柱木板骑楼模式建筑,一座座骑楼连缀相连,从而形成两条平行的“荫街”。人们走在骑楼下的荫街之上,不被日晒雨淋。每一个店铺一侧,几乎都建有一个约一米见方的铺窗台。台上设有小门,这有两种用途:一可用于摆设特色商品,二可在夜间用于防盗防匪。而岛的西边临江一面的民宅更体现出“空中楼阁”的韵味。人们在边坡用青砖砌起一个个砖柱,在上面架起木楼或平台,形成独具岭南风格的吊脚楼。由于精选用料,稳固异常,即使洪水来临也不会被冲垮。


    岛上建筑的另一特点便是石板街。这条主要街道长不过四百米,宽不过一丈,均用约半平方米宽的青石板铺就,块块相连。街道虽然狭窄,但有两边荫街的弥补,也显得开阔了许多。岛上大街小巷四通八达,如果说大街是由青石板铺砌,那么小巷则多用卵石镶成。在那胶底鞋尚未风靡而穿着布鞋的时代,喜穿木屐是岛上居民的一种生活习惯。哪一家没有或大或小几双板鞋?每当夜幕降临,茶余饭后,忙碌了一天的人们便换穿板鞋,惬意地享受这休闲的时光。或闲逛串门,或玩耍嬉戏。此时,无论大街小巷,板鞋踏过之处,踢踏之声不绝于耳,这种和谐的喧闹形成岛上居民一段时期生活的交响曲。

    二十、会馆诉沧桑
    岛上不仅商铺林立,而且几大古建筑使运江显得卓尔不凡。岛的北端曾坐落着一座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粤东会馆。尽管现在会馆已经荡然无存,惟见坍塌在河滩上、横躺于乱石杂草中的几根花岗石柱和残存的柱脚石墩。然而,睹物生情,眼前的情景无不勾起人们对她无限的神往和美好的回忆……


    粤东会馆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当时广东的许多商家云集运江经商,他们得意于柳江这条上可达柳州,下可抵梧州、广州几座城市,且交通发达、运输畅通的黄金水道的便利,生意做得火红。真可谓货如轮转生意兴隆通四海,利似云来财源茂盛达三江。他们与来自各地的商人既存在着生意场上的激烈竞争,又保持共同发展的和谐关系。显然,建起一座会馆成为众人的共识和期盼。于是,几个广东商人率先发起捐资,其余商号一呼百应,纷纷慷慨解囊。据说当时捐资场面颇为热闹壮观,简直是用箩箢(一种有横杠为握柄的箩筐)来装银子过秤、挂名、记数,可见集资数额之巨大。而建设会馆所用的上好石料均取材于广东、福建两地,按图纸要求先在原产地加工好,再用船装通过水路运到运江,最后完成土建部分全部工程。


    人们怎能忘记当年粤东会馆的雄姿和热闹情景?会馆占地二十余亩,坐东向西,大门面朝柳江而开。馆前有操场,会馆主体部分分为大门、天井、大殿、后院四大部分。会馆前面操场是一块约3000平方米大的开阔平地,全用上好的赭石色三合土铺成。当你走进操场,信步来到会馆大门前,左右便是守门的两蹲口含丹珠的大石狮。抬头仰观,一块巨大的横匾赫然在目,上面用楷书题写的“粤东会馆”四个字,字大如斗,下笔浑厚,遒劲有力,金光闪耀,凸出匾面。驻足此地,一种浓郁的古风扑面而来,令人顿生一种肃穆敬畏之威,这里是古人在小岛创造辉煌的见证,这里是前辈为古镇增色的地方。


    大门屋顶铺盖的是青色的琉璃瓦面,凸起的屋脊两边雕刻有金黄色的游龙戏水图案,中间雕塑的是双龙抢珠。大门两边是对称的钓鱼台,钓鱼台的平台用大理石铺设,平滑如砥。钓鱼台上,四根花岗岩石柱及两侧的青砖墙一起擎托起琉璃瓦重檐彩廊的大门屋顶。四根石柱上端又各有一根雕刻着图案的横梁牵引支撑,结构严谨又富有特色。进入大门,一种异样的感觉使你仿佛乘上一叶扁舟,航行在清代历史的烟雨中。


    穿过大门,正中间是一个宽敞的大天井。天井左右两边是通道走廊。走廊墙上的壁画令人目不暇接,无不显示出丹青妙手的高超技艺。山水画中的湖光山色水秀山明;花鸟鱼虫琳琅满目,相映成趣,用笔精到传神;亭台楼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景致宜人,令人心旷神怡;人物绘画及浮雕形容潇洒,情态各异,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令人叹为观止。踏着石级而上,便进入大殿前的天井,这里有一个宽约十米,深约六米,高近一米的平台作为舞台,逢年过节这里常有戏班演出。到了晚上灯火辉煌,会馆外二十余摊风味小吃成排摆开,雾气腾腾,人声熙嚷。舞台周围观众里三层外三层,人头攒动,好不热闹。


    站在天井中央仰观大殿,整座大殿显得异常雄伟壮观。最为显眼的是大殿屋顶两侧那高高立起的对称的“锅耳楼”,更给大殿平添一种巍峨的气势。锅耳楼高约四米,以琉璃瓦镶边,黄绿相间,相互映衬。锅耳楼上绘有各种图案,色彩绚丽。屋脊上雕龙刻凤,腾云驾雾,神形兼备。大殿内外都体现宫殿式的古建筑风格,殿檐斗拱,额枋梁柱用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装饰着。殿内梁柱和墙上有在流云火焰中的双龙戏珠,有瑞气祥霭中的丹凤翔舞,显得金碧辉煌。大殿门口两侧均开有窗,那宽大的花窗雕镂着各式精美的图案,通过窗花可看到殿外之景。因而大殿既通风透气,又显得采光良好。解放前直至解放初期,这里曾一度作为神龛,供奉着如来佛祖、观音、四大天王、十八罗汉等诸多神仙及甘王神像。这里虽不如名寺古刹有晨钟暮鼓,高僧如云的气派,却也是长年香客信徒络绎不绝,整日香烟缭绕,红烛长明。


    走出大殿,右侧的走道可达后院。在一棵高大如伞的玉兰树庇荫下,耸立的是一座造型玲珑的八角楼。八角楼及其左侧均设有厢房,最初是为来路的客商提供食宿,后来成为守护运江的乡勇住宿生活区。


    我们的思绪从古代飞回到现实。此时,我们站在粤东会馆的遗址,不禁令人痛心疾首,如同剜却心头肉——蜚声两广的粤东会馆几十年内竟然荡然无存!是地壳运动?是水土流失?还是人为所至?答案都是令人沉痛的。联想昔日元代散曲家张养浩在目睹咸阳、长安两大古都成为一片片瓦砾时,发出了“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感慨,而今我们站在粤东会馆的废墟时,岂能不流露出内心的悲戚?——啊,粤东会馆!昔日,你曾走进古镇居民的心里;如今,你唯存留于运江人民的梦中……




    二十一、学校流芳名
    运江这块风水宝地不仅备受国内各地富商的青睐,而且颇受西方传教界的关注。古镇曾留下西方传教士的足迹,如今仍昂首而立、体现西方建筑风格的法国古教堂即是最好的佐证。


    据说法国教堂大约兴建于晚清时期,其规模之大,不仅是广西,也是江南一带少有的。清代末年,法国传教士曾在此传播西方文明,不久便离开古镇而去,从此留下这座完好的大教堂。晚清时期,官至刑部主事的江南才子郑小谷曾到运江讲学,滞留于此。到了民国时期,这里一直沿用于教学,开办学堂。教学方面,废除了以国学为主,数学、史地为辅,培养通材,以忠君尊孔为指导思想的宗旨,以及只收男生不收女生的旧制,改学堂为学校。民国五年成立有高小及初小的完小,由原来的“雒容县第二小学堂”改名为“雒容县立第二小学”。民国十七年后,由于学生增多,校舍不足,由乡贤黄安廷、李怡兴等几位商人倡议扩建并集资赞助,依照柳州的学校兴建了教学楼。到了民国二十年,学校的名称又改为“运江国民中心小学校”。这所学校有一段光辉的历史。当时中国教育界爱国学者当中曾有“北蔡南马”之赞誉,即北有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教授,南有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教授。他们都是积极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著名教育家。而“运江国民中心小学校”的校名正是时任广西大学校长的马君武先生亲笔题写。这所小学也办成了雒容县一所名校。


    这里曾是人才的摇篮。虽然经过历史风雨的洗礼,学校已是颓然破旧,失去了当年的风采,但芸芸学子并没有淡忘昔日母校留下的记忆……


来到校门口,在树木的繁荫中,一座高十余米,宽近二十米的大牌坊式校门坐北朝南巍然耸立。五十年代,牌坊上“鹿寨县运江小学”的字样清晰可见。穿过校门,一个约600平方米的操场让人视野开阔,操场上两棵高大的古桉树及几棵椿芽树阴如伞盖。操场中间一条用青砖铺砌的两米宽龟背形走道引领你走进教堂主体——教学楼。


    主楼分为两层。天面屋顶,塑着一个象征着长寿、取义为“福地”的大蝙蝠,展开双翼,形若直飞云天。二楼左右两边是房间,正中是个半圆形的“月亮形大阳台”。两根圆柱将西式的月台分成三道拱门。月台两侧及柱子用端庄俊秀的楷体大书着“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四句话,成为新一代学子正式破蒙受到教育的座右铭。月台两侧,分明地写着“严格遵守学校纪律”、“爱护学校公共财物”两条永久性标语,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行为准则。教堂以龟背形走道为中轴线,主楼两边为教室。穿过主楼通道,便是一个约80平方米的大天井。


    站在天井,正中的一间是教师的办公厅。两旁是二楼的环形走马楼。左右两边一楼二楼各有两个教室。办公厅前是一条与中轴线形成“丁”字形的横向通道,向左可通向学生食堂及内宿学生宿舍,向右直通后操场。


后操场宽约500平方米,分布着四个教室。靠学校围墙一侧,栽有一排垂柳并设有花圃。花圃中栽满牡丹、月季、秋菊等各季节名花,尤其在春夏两季,整个校园真可谓花红柳绿,生机盎然……


    现在,随着绝大多数居民的迁徙和学校的迁移,此地已是一派冷落荒凉。更为可叹的是学校后操场竟然变成了一片桑田。但是,这座欧式建筑主体部分尚存,可算是运江古镇至今保留较为完好的人文景观。昔日曾在此就读的学子们并没有忘记,这里,就是自己接受启蒙教育、老师授业解惑的圣洁之地。树高万丈也不离根本,哪怕是年愈花甲的游子,每当回归故里,到达此处也会停步徘徊,深情瞻仰,从而在时间的长河中打捞失落的记忆。因为这里承载着恩师太多的德泽和辛劳,以及童年太多的往事和快意。



   二十二、火熇叹兴衰

    出了校门,与学校正对面、相距约一百米的高大建筑,便是古镇上颇负盛名的工业代表——规模宏大的“成信兴”大米加工厂,古镇上的人习惯称之为“火熇”。


    “成信兴”之名由何而来,也许很多人已淡忘了。这个大米厂是由当时在运江做生意的三家富商合资兴办的企业。据说在民国十年,当时运江有专营苏杭丝绸生意的“成栈”和“安兴”两大商号以及专营水上运输的“信记”商号,这三大铺头生意兴隆,资金雄厚。他们看准运江这个农产品集散地蕴藏着极利于加工业发展的商机,便合资兴建了这座蜚声广西的大米加工厂。每个商号个择一字,就构成了“成信兴”之名。


    “成信兴”大米加工厂占地约七亩,分大门、前厅、动力车间、打米车间、临时仑库、后院六个部分。大门的设计与对面教堂西欧式的建筑风格。既有某些相近的地方,而又有很多不同之处。它体现较为浓厚的伊斯兰建筑风格。高大雄伟的大门呈浅灰色基调,与对面教堂的白色形成鲜明的对比。“成信兴”三个楷体大字每字足有一米五见方,下笔遒劲有力,笔画饱满厚重,字体俊秀沉稳,镶嵌在高大的大门上方,显得格外醒目。由于学校先建,“成信兴”后建,因以前者为主,后者为客,故“成信兴”大门比对面的校门低九寸。


    据说动力车间的主机是从德国进口的大型单缸柴油机,机体足有两个人高,主机的飞轮直径达一米五。通过皮带传动带动碾米机、打粉机及发电机。月加工吞吐量约为1000吨。现在看来,这样的数字似乎微不足道,而在当时,一个弹丸小岛上能拥有如此规模的工厂,在远近也堪称首屈一指的工业大企业。每当机声隆隆响起,整座工厂里外上下电灯通明,纵然在晚上也如同白昼。在几个巨大的漏斗之上,堆积的是一座黄灿灿的金山;而在出口之处,流泻出的是一条条洁白如玉的银川。搬运工人穿梭忙碌于工厂仑库及火熇码头之间,构成一幅繁忙的劳作图,隆隆机声混杂着劳动号子汇成欢快的交响……


    而今,轰鸣的机声已经远逝,整座工厂已是瓦砾一片。但人们不会因“成信兴”的拆毁而淡忘对它的记忆,尤其是它在旧工业的淘汰,新时代工业兴起的历史坐标上,曾显示出率先发展的领军作用。“成信兴”往昔的繁忙、热闹、辉煌将沉淀在古镇人们的心中,凝成永久的遗憾。

    二十三、乞丐变将军
    运江山青水秀,地灵人杰。不仅在经商方面是沿江颇负盛名的商埠,而且一些非同寻常的名人也为古镇增色添彩,形成厚重的历史。晚清时期的陈义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人物。


    陈义原名威烈,字仁卿,本镇人多习惯称呼他“陈阿义”。清道光二年(1822年)出生于丰轨乡安龙屯,即现在的运江镇夏运村安龙屯。陈阿义幼年丧父,其母无力抚养,家贫如洗。他孤身一人,时常浪迹运江圩镇,白天靠乞讨施舍度日,夜间则以圩场为家,睡在猪肉台上。处境艰难,苦不堪言。常言道:“宁量白头翁,莫量鼻涕浓”,而彻底改变陈阿义居无住所、食无果腹贫困命运的却是他离乡从军之时。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陈阿义离开故乡奔赴柳州投军。由于他骁勇善战,无所顾虑,因而在军旅生涯中屡建功勋,成为军营中一颗耀眼的新星。他历任千总(正六品)、守备(正五品)、都司(正四品)、游击(正三品)等职。从此他一发不可收,官职不断升迁,最后位及朝廷从一品要员。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在光复颖州案内,陈阿义被保荐副将衔,尽先补用参将,获赐晋勇巴图鲁称号。同治元年(1862年)陈阿义奉命统领雄字五营调入陕西,协助陕甘总督征讨西北回民起义军。他率军首克三源县,即晋升为总兵(正二品)官衔。同治二年(1863年)至同治八年(1869年),接连攻克凤翔、平原、泾川等城,到同治九年(1870年)攻下金积堡,西北回民起义军宣告失败。由于战功卓著,陈阿义更是平步青云。同治十年(1871年),陈阿义统领达春步队,防守凤凰城,并带领精选左骑马队,被封为“振威将军”,叙补提督(从一品)。后不幸落籍于甘肃省,逝世于天水。


    一九八八年,陈阿义的后裔第五代孙不远千里从河南回到运江古镇省亲,寻觅根源。


    一位威名远扬的将领为保社稷而客死他乡。回想起来,桑梓仅给予他一段饱含辛酸的童年,而他却以勇冠三军的英名回报故乡。从流浪儿到将军,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飞跃!无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然而逝者如斯,陈阿义那苦涩的童年、艰辛的历程、显赫的功绩,一世的英名将形成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永载青史,万古流芳!


    二十四、及第不做官
    如果说陈义是古镇从武方面的杰出代表,那么,麦音槐则是运江从文方面的典型人物。


    麦音槐,字兆卿,祖籍运江新圩人,生于麻子圩,出生年月已不可考。后随家迁往运江居住。麦音槐天生聪颖,自幼好学。但他生性怪癖,不向科举,不思功名,仿效先贤“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做法,潜心攻读却不慕仕途。成年后,堪称运江的饱学之士。而麦音槐却始终鄙视官宦,只想立足乡里,以课读为生。他开设私塾,乐于施教,以示己志。


    然而,按传统的观念审视,其父母认为,自古寒窗苦读岂不为做官发财?麦音槐最重孝道,由于难违父母多年的夙愿及多番催促,也许也想检验自己平日所学的程度,光绪年间,麦音槐在父母的一再敦促下,被迫踏上秋闱科考之路。科举场上,人才济济。岂知麦音槐在秋闱应试中连闯乡试、会试两关,喜获“八贡”,从而了结高堂的心愿。不料严父去世,麦音槐功成名就之后秉性不改,矢志不渝,仍不愿入仕为官。他以丁忧为借口,未赴春闱应试。从此笔耕墨褥,专心教育,授业童稚。课业之余,也常与好友谈论国事,闲议时局,生活也怡然自得。


    也许当时朝中的“伯乐”对麦音槐有所了解,感念其为人清廉刚正的性格,朝廷特别授权:虽然他远离朝野,处在乡间,却有特权监督地方衙门官员,督察官吏执政的优劣,并允许其直接上书朝廷,惩治吏制。他曾上奏朝廷,痛斥某些行为不端的地方官吏:“今之团总,多不由地方公举,或由钻营,或循情面。平日奔走街门,交通吏役……官视之如鹰犬,民畏之如虎狼。稍有志节者,羞而避之。……”由于他体恤民情,因而他在民众中有极高的声望。百官畏其廉,百姓敬其贤。


    麦音槐虽然性格怪异,但对社会的变革发展却有着一双犀利的慧眼及敏锐的洞察力,对问题的分析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见解。他既对光绪变法有“皇朝尚新政,大兴商务,士民采利恰春台”的赞誉,又对辛亥革命有“辛亥革命成功,一气转鸿钧”的高度评价。并著文章留存于世。


    遗憾的是麦音槐英年早逝,卒于民国二年,即1931年,当时尚未足四十岁。当地百姓为其奔丧、送葬,有的痛哭不已。麦音槐一生虽然短暂,但光明磊落。他并非回避现实、带有消极倾向的逃逸者。他远离宦海,不愿在官场中同流合污,也许是为了洁身自好,保持高尚的节操。“政声人去后,人望闲谈中”,尽管我们很难揣测麦音槐的内心世界,然而他那丰富的学识,热爱乡里,潜心施教且怡然自得的豁达心态,以及始终保持先哲那种一身凛然正气,一副铮铮风骨的光辉人生将成为一段佳话,在民众中广泛流传。





    二十五、趣事叙名人 
    运江不仅商贸繁荣,而且文人轶事也不少。相传清朝年间,运江曾有一地方官吏,姓叶名初春。官虽不大,却依仗权势,欺压百姓,鱼肉乡里。街坊乡人莫不恨之入骨,但又敢怒不敢言。有一年,从除夕开始,老天连续下了近半个月的小雨。天寒地冻,道路泥泞,人们拜年探亲访友甚是不便。当时,一位文人(佚名)写了一幅春联贴在大街门闸门两旁,众人看罢皆拍手称快。春联曰:

霜降吹风,天地难容老叶

年宵下雨,人神共怨初春


    此联结合当时天气情况,巧妙嵌进叶初春姓名,名是怨天,实是骂人。民众积怨,一吐为快。叶初春得知,心如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纵有权势又不便发作。


    古镇历代文人中亦不乏以国家为怀、社稷为重的爱国人士。在抗日战争期间,一年逢关圣诞日,运江文人罗国平在古镇关帝庙大门写了一幅长联:

运会际文明岂期倭寇频侵华胄不辞劳应捣黄龙征日本

江山遭扰攘值此人神共愤美髯能显圣当跨赤兔践东京


    此联以“运江”二字嵌于联头,借关圣之神威唤起民众,共赴国难,同仇敌忾,奋勇抗日。对联对仗工整,直抒胸臆,充满爱国激情,树立抗日信心,实为难得之佳联。


    运江古镇的历史名人中,据历史记载,习武的是晚清时期的陈阿义,从文的算清末的麦音槐,而经商的则当数民国时期名不见经传的首富吴兴昌了。


    吴兴昌原籍中平乡,原是个游走四乡的理发匠,而他的发迹颇具戏剧性。一日,他搭船前往运江,与同船的一个商人比肩排坐。事情竟如此凑巧,商人携带的行李箱和吴兴昌的理发箱一模一样。那商人到了罗秀便匆匆上岸,而吴兴昌继续乘舟而下。到运江提箱子下船时,吴兴昌感觉有点异样,私下打开一看,竟是满满的一箱珠宝!吴兴昌一时又惊又喜。然而这并非他成为首屈一指富豪的结局,仅仅是开始。


    吴兴昌认定,行运江能行时行运,凭借这些珠宝,他再也不干理发的行当。他先在运江置办房产安居下来,然后到江口开了两座油榨,在运江又兼做其他生意,日趋富足,生意也越做越大,很快成为古镇的大商家。


    当时吴兴昌有一子,名叫吴师佑,自幼在运江长大。吴氏家门生意蒸蒸日上,吴师佑在校读书学业也愈学益精。他在国内大学毕业后,又留学德国攻读博士学位。学成归来,先在广西大学任教,后调往复旦大学。临将解放,吴氏举家迁往上海。


    解放后,吴氏屋宅成为运江派出所驻地。一日,所长无意用手击墙,听见嘭嘭响,心里怀疑是否有夹墙。凿开一看,看见里面竟藏有两支手枪,一台收音机及金手镯等物。“窥一斑而知全豹”,吴氏有多大产业,多少资本,虽猜不透,却也使人不言而喻了。


    运江,在地图上莫过一个极不起眼的小圩镇,不过是柳江河畔一个弹丸小岛。据广西建设厅民国30年统计,运江当时有民居446户,人口2395人。然而,在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运动中,运江却能迅速地发展成为柳江河干名噪西江流域的商埠,不断崛起而成为商海中一颗耀眼的明珠。能深受外国商界,传教界人士的青睐;商贸方面竟有当时国民党军政要员的参与;办学方面亦受全国著名教育家的关注;居民方面竟云集了来自大河上下、大江南北十个省的来路居民客商;水运方面,拥有能上连柳州,下贯梧州,直达广州的发达优势,可以说是区内外罕见的商贸繁荣的古镇。这个古镇,从古到今,备受朝廷重视;从中到外,俱有人员涉足;从文到武,均能孕出人才;从当局要员到百姓庶民,皆来参与经商,足见其神奇。翻开历史的记载不难发现,这个古镇有这些特点,岛屿小,商机大;地方窄,财路宽;街道短,商铺密;人口少,行业繁;民居少,来路广以及富商多、资金厚;生意大,利源长。这充分显示出古镇的不凡。


    历史曾忠实地记载着古镇的昨天——运江是一部厚重的史实,运江是一本精美的画册,运江是一个宏大的财源,运江是一曲辉煌的赞歌!

    二十六、月是故乡明
    上苍以天造地设的大手笔,大自然用深奥莫测的鬼斧神工塑造了运江的明山秀水,而又是颇富灵气毓秀的运江山水世世代代养育了一方黎民。我们感谢您,运江!我们依恋您,运江!我们怀念您,运江!此刻,我们试图用现代化的手段,换留住您匆匆的脚步;我们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对您的眷恋、思念、敬仰之情;我们试图利用一切可行的措施保留并恢复您昔日的颜容。当我们再次登临小岛,拜谒您的尊颜,投入您的怀抱时,每临一处,都可以触碰到悠久历史的沉甸;每看一景,都能从内心深处记忆的闸门流出漫长而稠粘的往事的浓液——那是对您挥之不去的记忆!然而,一种悲怆的感觉顿时再度袭上心头:天无再造之工,人无复制之力,逝去的东西不再复回!失去的东西才深深感到他的珍贵!多少年啊,运江像母亲哺育了小岛一代代了孙,给人们带来安定和平,富庶繁荣。此时,一个偌大的问号推到人们面前——你给予了运江什么呢?带着切痛的反思,我们再次穿越历史的时空,回到解放初期那段令人懊悔的历程。试想,不到六十年的时光,在历史的长河中莫过弹指一挥间。而美丽繁荣的千年古镇竞如此破败没落!须知,我们亲手断送毁掉的,是大自然对我们宽宏大量的恩赐;是祖国无法估价的古代文化瑰宝;是我们的世代先祖曾赖以生存发展的伊甸园!


    而今,古老的码头仿佛是破旧的琴键,弹奏出那份忧怨惆怅的悲曲;残垣断壁遍地地瓦砾犹如无处栖身难以归巢的生灵,向罕至的人们诉说着那份辛酸悲凉的际遇;裸露的黄土像浑身蓝缕的老妪,无力地向子孙发出那份饱受风霜侵袭的呻吟和频遭洪水吞噬的哀鸣……而唯有那几经砥砺终不改色的石板街,活像一个义愤填膺的义士,默默地承载着历史行程的步履,铭记着南来北往过客的行径,更见证了人们心灵的真善美,假丑恶。


    反思之后的选择往往最为明智,切痛之后的誓言往往最为刚毅。有幸的是人们在不堪目睹的现实面前,对运江古镇多了几份关注;一些有识之士在保护挖掘古迹文物的价值观面前,投以了睿智的目光;一些颇有见地的商家,在开发旅游业热点的天平上,搭上了热情的法码。然而,在当今物欲横流,市场经济的观念风靡整个社会的背景下,重现古镇当年的风采能否成为现实呢,还须经过历史风雨的考验。人们将怀着热切而期盼的心理拭目以待。


    运江,像一个美丽善良的天使,顺着历史时光的隧道,携带着希望,祥和、繁荣,笑容满面地从远古向我们走来,历尽沧桑;而今,她怀揣着凄清、沉郁、忧伤,步履蹒跚地向未来岁月的深处走去,前程迷茫……尽管小岛日益衰落,古镇日益破败,而那毕竟是自己的故乡!为了缅怀曾经生身养育过自己的胞衣地,多少魂牵梦绕的游子曾满怀深情地返回故里,徘徊于斯,难解情结。当人们驻足于这块古老的桑梓地,置身于一片狼藉的瓦砾时,惟有轻抚故乡的一草一木,凝神于故乡的一山一水,透过那盈眶的泪珠,放飞那悠远的遐思,方能再现古镇运江昔日的芳容……

原始人n95医用防护口罩一次性口罩
一呵n95医用防护口罩儿童独立包装
2023蒲公英茶根婆婆丁新鲜天株然特野级
胡姬花古法6.08 l/桶压榨花生油
流行黑茶色女泡泡天然无刺激染发剂
【爆款礼盒】优乐美椰果奶茶杯装15杯
强力杀菌N95
儿童N95口罩
蒲公英茶根
胡姬花花生油
植物染发膏
优乐美奶茶

更多内容>> 新闻资讯 生活频道 柳州周边 游记攻略 运动户外 爱心公益 精选阅读 文化收藏

分享按钮

(作者:佚名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以下是对 [千年古镇老运江的民间传说]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最新文章
飞猪首页 带你前往世界的尽头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