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绿
时令一节节过。雨水、惊蛰、春分,待到清明,窗外彻底亮了,天清地明,景物如诗,诗中有画。
清明时节雨纷纷,好像天气真应了诗句一般。清明前后,南方总是大片连阴雨,年年如此,蒙蒙细雨十天半月下将起来,墙角苔痕又高了一些。人在雨中,望着烟笼远树,景致更妙。雨飘在庭院,飘在池塘,飘在田垄,飘在坡地,也飘在人的头面。河水涨了一些,水中圆石无数,大者如菜盆,小者如鹅卵,更小的像弹丸,一颗颗整洁可喜。
清明雨蕴意,是唐诗意宋词意。
唐朝的清明雨和现今一样吗?对着潇潇雨线,一时好奇。一千年前的春雨下在诗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长安的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旁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越中兰溪,水清如镜,两岸秀色尽映水底。连下三天雨,半夜有鲤鱼跃上溪头浅滩。凉月如眉,挂在水湾的柳梢上。
柳梢风味最好,丝丝绦绦长长短短。桃花谢了,焕然一树新绿。山中映山红还有开得好的,小孩一捧捧折来当作玩物。厚衣可以脱去了,草木向荣,人面欣欣。微风徐徐,正是放风筝的好日子,终日有纸鸢在天上飞着,高高低低。女孩子穿上春衫,布袖飘摇,韶华胜极。
不独人物鲜活如此,屋前弯弯绕绕几条田埂,也若游蛇一般。田里关有浅浅一洼水,远看如镜,映得云白,映得山绿,映得树翠。田边有山,不甚高大,却青葱莫名,从山岗绿到岭脚。布谷鸟开始叫了,一只一只在田野咕咕相和,从清晨至傍晚。
小时候但逢节令,自有平日所无的章程。立夏称重,端午包粽子、吃绿豆糕,中元烧香纸,重阳打糍粑,中秋食月饼,清明则是祭祖。
祭祖是大事。随身带上锄头,给坟茔添几兜新土,清理一下周边的沟渠。
清明前后的菜畦,一脉新生。豌豆灌荚了,像是长满一地绿月,摘回来烹熟,风味大佳。韭菜尤好,有种香甜。一经立夏,韭菜浊气重了,吃起来就无春时新嫩。古人说蔬食以春韭秋菘滋味最胜,这是知味之言,也是经验之谈。韭菜清炒,或者炒鸡蛋,都有春鲜美味。用来炒河虾亦好,咸香且微甜,时令物鲜一时比翼。
每年清明前后,乡野风味挠心,遂从都市繁华中逃离,去那桑荫稠密、禽鸟幽雅的乡下住几日。白昼已变长,天黑得晚一些,晚饭时,露天摆开桌几,烧鱼炖肉,一碟青菜,一碗泥螺。喝点新茶,无需饮酒,乘着山风,竟也微感醺然。然后在天清气明的春日夜里,看月亮升上山来,梦也做得清明。
窗口一亮,人就醒了。醒得更早的是采茶人。清明时节的茶最珍贵,可以补贴家用,乡人舍不得自家喝。绿芽近半寸长时,不论天晴下雨,人总要去采茶。我小时候偶尔也去,人与茶树一般高,一叶叶摘下,半天刚刚盖住箩底。采茶雨天多有不便,连日晴空,也觉得辛苦。从此知道生活不易,一口热饭滚汤要从劳作中来。至今对茶有爱意也有敬意,知一叶一芽经自然之力,又出自人手,当惜物惜福。
茶摘回来即摊晾在檐头廊下堂前宽敞处,碧绿绿一地,让人心生欢喜。
谷雨后,芭蕉叶大栀子肥,茶叶也粗大了,这时农人才去摘一些回来自己喝。那时候的茶,苦,且味道生涩,劳作时倒是格外解渴。
母亲做茶,总在夜里。晚饭后即收拾厨房,将铁锅洗得无一丝油腻。那时候油荤是稀罕物,洗锅倒也简单。母亲在台上翻炒,我在灶下看火,杀青时火不可小,烘焙时火不可大,最好用炭火。
屋外,风吹田野,蛙声很热闹,虫鸣更热闹。冬日糊上的窗纸,残损大半,炒过的青茶在砧板上,揉搓成紧紧一团,碧绿的汁液渗出来,一股股香气透过窗纸,在山村飘荡。茶叶摊放一夜,才干爽爽收进铁桶,密封得紧紧的,以免走气。
清明时,地气升腾,茶见天长,农人三两天就要去一次茶园。野草越长越高,蒲公英冠毛结成绒球随风飘洒,荠菜也老得开了花。牛终于不用嚼棚里的干稻禾,每日早晨可以吃大把鲜草。午后,有牧人牵它上山,山林里茅草遮身,牛儿吃得肚皮浑圆。山地阴凉,草浅处可卧可眠可立可坐,满满山野之气。
光阴流转,四季时序轮番。清明时节乡野,遍地庄稼,一片翠绿,一片祥和。近年来,乡农造屋早已不用土窑砖瓦,不废柴火,几年里养得山林茂盛繁密。
天地日月清明,人世也安定清明。春阳流水与畈上新绿有远意,水声经流不息。春天凝在花红叶绿里,溪涧池塘涨满水,积蓄自然之力。
作者:胡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