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在绿洲
一
盛夏时,趁几场夜雨,凉州的绿染遍了田园、山岭,也染遍大片荒漠。一条笔直土路直通到庙儿墩,林荫夹道,一片沙地绿洲掩映着王银吉家的房舍院落。
敞开迷彩服露出白衬衫的王银吉走在沙坡上。那树棍枝丫搭成的羊栏里,六只白山羊一齐向主人投过温和的目光。另一处凉棚下,两只骆驼安详地趴着,高昂的头向主人转来行注目礼。
年近半百的王银吉,结实的中等个,留有普通的小平头,长圆脸上浓眉大眼很有精神。他沿一条未修整过的沙路走上沙坡,微风里一人多高的梭梭林恣意地伸开枝干,矮小些的柠条枝上的小荚簌簌在摇。灌丛下,小苗稀疏,丛丛花棒开得灿烂。沙坎下,几株榆树傲然挺立。“一棵树能挡住八吨沙。”他拍拍榆树,听得见他手上老茧与皴裂树皮的摩擦声。北望绿荫里的沙梁起起伏伏,更远一条林带抹绿天边。
王家的房屋排开一行,檐下红灯笼还带着过节的喜庆,“宏图大展前程远,吉星高照事业兴”,对联道出这普通人家兴旺纳福的心愿。王银吉的父亲王天昌高挑挺拔,脸上留有阳光和风沙的痕迹,一副白髯抹不去曾经的俊朗。屋里墙上,《老骑士王天昌》一文在镜框里赫然醒目,马步升书写下老人治沙的精彩和艰辛。
春来,一家老少风沙里奋战隐隐现现;秋深,全家出动沙原上挥汗如雨。一个家庭,十年二十年就为压沙植树,只有一个执着的目标。
二
凉州,南望巍巍祁连山,东连茫茫腾格里沙漠。万里长城在这里执拗地蜿蜒,时光虽把它啃噬得残缺,但那砸进古人千钧力量的黏土之墙仍如铁石抵挡着无情的风沙。
王银吉家1980年由红水村七组迁到九组,一个叫头墩营的地方。这里东北面紧靠着腾格里沙漠,银吉八岁那年在房前种下四棵树,也种下一个沙漠变绿洲的梦想。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兴起,王家在八十亩耕地上,憧憬着小康生活。但河道逐渐干涸见底,树木枯死在河边,吃水要去好远的地方挑水、拉水。风沙铺天盖地而来,沙压倒庄稼,掩埋了农田。“大风一起不见天,沙骑墙头驴上房。一茬庄稼种三遍,大风绝收小风歉”,顺口溜在乡亲们口中流传。风沙相逼,毁坏家园,王家和乡亲们在艰难的贫困线上跋涉。王银吉坐在田埂上思索:日子总不能越过越穷,人活着,总要有个盼头!风沙总得要治吧!
一年之计在于春,1999年春节刚过,三十岁的王银吉对任过生产队长的父亲说,咱这样一年年让沙都吃掉,什么也落不下。
父亲说:那咋办?
银吉说:咱要治沙植树,才能保住家园,咱可以把庙儿墩承包下来。
银吉的妻子反对他的想法:治沙,咱家还要不要?一大家子人要过日子,把钱投到沙漠里,这日子怎么过?
银吉说:不治沙,咱家也快埋没了。
父亲懂儿子的心思,最后一锤定音:娃子,你干吧!我支持你!
三
治沙要栽树,栽树要有树苗,要浇水,这些都要钱,钱从哪里来?家里值钱的也就剩那群羊、那几头牛了。王银吉狠狠心卖掉牛羊买苗木,再买了两峰骆驼用来驮水驮东西,义无反顾走进腾格里沙漠。
原本要一起治沙植树的邻居,在滚滚黄沙面前停步了。种树有那么容易吗?十年树木,啥时才能见效益?下午邻居拉起东西返回家。王银吉心里笃定,只一家,也要干!
在沙坡上搭上帐篷,夜里一场狂风暴雨,把帐篷刮倒扯烂,一家人蜷缩在风雨里。天晴了,改在沙坡上挖地窝铺,用树枝杂草搭上压上泥土,地窝里面垒上炕铺上草,放上铺盖卷。外面搭个锅台煮饭,把家安在沙漠上。银吉的儿子好高兴:咱们又有新家了!谁知吃午饭时,地窝铺顶子轰的一声塌了,把儿子埋了一身沙。儿子哭着对王天昌说:爷爷,我们快回家吧。
黄沙冷寂,在沙漠中栽活一棵树谈何容易,最初挖沙栽下梭梭,一场沙尘像妖魔乘着狂风席卷而来,容不得有阻挡它肆虐的东西,风魔无数只看不见的手,把树苗连根拔起。好不容易栽活的苗木,遇到高温天气,来不及浇水会晒成干柴。风刮平了沙窝再挖,刮走了树苗再栽,晒死了树苗再种。王银吉血液里流淌着父母执着的基因。
治沙最艰苦的头八年,银吉的母亲每天天不亮,就去村子里驮水、驮苗、做饭送饭,每天往返七八个小时。年迈的母亲在这条路上一走就是八年。沙漠里就有了这个图景:一个老人,挑着两只桶去沙漠里送饭,沙子里深一脚浅一脚。
骆驼驮水毕竟效率低下,大批的植树不能缺少水。银吉借钱修通一条便道,小四轮拖拉机开进沙漠,拉水、运树苗、运麦草。家里的地开成苗圃,国槐、花棒、新疆杨、榆树、沙枣,让自己繁育的树苗来占领沙漠。
四
王银吉把身心全部投进沙漠。寒来暑往,风里雨里,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治住这片沙。银吉在庙儿墩盖上房,房前开出一小片菜畦、苗圃,真正把家搬到这里。
重重失败面前,村里的好心人劝说:王银吉,人怎能和老天爷斗,你把钱白白地往沙窝里甩!也有人背后挖苦:莫非他王银吉想出个风头!王银吉也有过动摇的时候,如果不治沙,专心种地、搞点养殖,再打个工,日子也能过好。但王银吉还是横下心:既然和黄沙挑战就不能退缩,治就有希望。
压沙、运水、种树,周而复始,一家人重复着看似简单不过的劳作。父子俩栽树栽出了发明创造:一头锄一头铁尖的沙漠枪,扒沙插孔栽苗一气呵成。八千三百多亩沙漠被他们一个个脚印踩实,六百二十多万株苗木带着他们手温栽进沙里。年复一年,四千多吨甘甜的水由骆驼和小拖拉机一趟趟运来,一万公里的路用腿脚丈量了又丈量。终于这片沙漠披上了绿装,一道四公里长的防风林带如一堵绿墙挡在风沙口上。一年年算来,王银吉投入资金已有一百二十多万。又何止是这些,还有一家人付出的汗水和心血,还有……
王银吉一家感动了乡亲,牵动了人们的心绪。目睹这片绿洲,乡亲们竖起拇指:还是王银吉看得远!“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社会氛围中,尊重和支持向他们涌来。2010年,区林业局将一万亩林权证颁发给王银吉。他被聘为公益林管护员。国家压沙植树的碳汇项目安排在这片土地上。社会爱心捐助涌向王银吉,乡亲们和义务植树的队伍开进这片感天动地的沙窝。2010年,这个治沙汉子荣获“全国劳动模范”。
五
王银吉一家把命运系在沙漠上。王银吉的父亲十九年没有离开脚下这片沙漠。有时他会取下墙上那把心爱的三弦琴,用毛巾轻拂,坐在沙坡上弹唱起来:“家住长城乡,紧靠黄沙边。风吹黄沙已经过河岸,人人都看见……”那是自编的《治沙曲》,动情处他会落泪,那琴声是弹给沙漠里的树木生灵,还有治沙过程中在这里长眠的爱孙。
沙漠林地围护下,房前平坦的沙地更显得精致。一方潮湿的苗圃里小梭梭铺开一层绿,当年秋季会让它们占领一方沙地,营造一片绿色的希望。苗圃边的小埂已被西瓜秧爬满,菜园里白菜翠叶张开如手掌的抱合,还有番茄、辣椒、茄子、小葱……杨树、杉树把路边打扮出繁盛,梨树浓密的叶片里垂下一个个果实;芨芨草在路边、树下、坡沿伸展开细秆柔叶,夏日的阳光雨水更令它们欢欣。
王银吉的瞭望塔顶上,小凳和旧沙发垫是他时常观察后的休息处,一只大喇叭对着沙漠林地。塔下林子里麻雀叽喳声不断传上来,他说林地里时常能见到野鸡,一次还和一只奔跑的黄羊相遇。他也说,每天在这里看到沙中绿色,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孩子。
他向西南方遥望,大儿子军校毕业去了新疆和田,每年寄回省吃俭用的三万元治沙,探亲一回家就到沙窝压沙植树。
那林地外连着大沙漠,何时都能变成绿洲。那也是王银吉的畅想。
作者:张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