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路的贸易点,防城港企沙半岛已发现多种文物
博物馆工作人员到现场对文物进行专业清理提取。
防城港市榕木江大道一标段是施工路段。9月13日,现场工人作业时发现一批疑似文物。14日,经防城港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到场挖掘提取,这是一批窖藏文物,共16件,其中铜釜9件、双耳铜锅1件、青瓷盘6件。专家们初步判断为明代早期文物。
工人现场施工 发现疑似文物
首先发现疑似文物的,是防城港市港口区沙潭江街道和平社区副主任、沙潭江征地拆迁指挥部迁坟组组长许石华。
许石华介绍,9月13日中午12时许,在榕木江大道1标段道路施工中,工人发现两个器皿,以为是迁坟遗漏的物品,于是告知他前来处理。
许石华来到现场后,原本也以为是挖到了无主坟,便按照当地风俗,准备和工人将其“请走”。14日上午,他们一“请”又“请”出四个器皿。许石华观察发现,泥土下面还有类似器皿,而且是连在一起的。许石华开始感觉,很可能是挖到了文物。他立即告诉工人停止挖掘,并将情况向指挥部和文化部门反映。
专业人员介入 挖出16件文物
防城港市博物馆馆长何守强介绍,14日上午接到信息后,他立即前往现场察看。当时现场已经显露的物品,为底部朝上、倒置于地的6个铜釜型器皿,从一些破损的釜底还可以看到部分器物内另放置有小型铜釜。
由于有的物品锈蚀严重,为确保文物安全和不影响项目施工,博物馆工作人员逐一对这批文物进行专业清理提取。工作人员挖到第6个铜釜时,发现里面有一个双耳的铜锅。工作人员经过半小时小心挖掘将铜锅挖出后,发现里面又有一叠瓷器。经清点,共有6个青瓷盘。
“现场共提取文物16件,包括铜釜、铜锅、青瓷盘。”何守强说,从现场的土层看,文物周边及底部均是白泥生土无文化层,并没有大范围藏有古代文物,初步判断这批是窖藏文物。
专家初步判定 为明早期文物
文物挖掘完之后,何守强拍下图片发给国家和自治区等文物部门相关专家鉴定。专家们初步判定,这是一批明代早期文物。按照国家文物法相关规定,此批文物目前已转交防城港市博物馆收藏保护。
14日下午3时许,记者在防城港市博物馆看到,该批刚出土的文物正等待清理登记入库。这些铜釜大小不一,由于年代久远,有的已经破损严重,但还有的相对完整。部分铜釜腐蚀生锈后呈铜青色,外面及底部还有烧过的黑灰。而现场发现的6个青瓷盘底部有花纹,除一件有破裂之外,其他均完好。
据了解,从去年至今年,防城港市博物馆对企沙半岛一带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有唐代的青瓷、宋代的白瓷、元代的龙泉青瓷、明代的龙泉青瓷、景德镇仿龙泉青瓷,还有各种古铜钱等。经过考证认定,位于企沙半岛海岸线的洲尾古代码头遗址,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北部湾路段的一个贸易点。
何守强表示,越来越多的文物出土,对于防城港市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申报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文物工作人员也将继续对此进行挖掘和研究。
今报记者钟小启 文/图
知识点:什么是窖藏文物?
窖藏,反映了一种特殊的遗物废弃方式。其性质通常有两种解释,一是举行某种祭祀或礼仪活动的遗留;二是因储备、战乱等原因把遗物临时埋于地下、但后来没有再取出。当同一批文物由于特殊原因,被埋在一个像窖穴一样的地方,而这个出土文物的地方就叫窖藏,而出土的文物就叫窖藏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