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兴安界首古镇
界首古镇
位于桂林市兴安县北部,
为中国历史名镇。
界首,
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兴安北面的湘江边上,
美丽的湘江赋予了这座千年古城鲜活的灵气和生命力。
【界首历史】界首古镇起源于两汉,发展于唐宋,繁荣于明清,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镇。明朝洪武二十七年,全州属湖南省,兴安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界首正好处在两地交界处,故名为界首。在明代时期,界首就住有上千户人家,徐霞客在其游记中称为“千家之市”。
早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置零陵县,零陵县城就设在今界首镇城东村委。清代称安乐乡或北乡。界首之名,是广西与湖南两省而来。明朝以前,全州属湖南省,而兴安属广西省,界首正处于两省的交界之处,故名界首。解放前称界首乡,解放后曾称湘源区等,1984年改称界首镇。
【古镇地理】古镇依湘江而造,地理位置优越,是兴安、全州、灌阳、资源四县交界之地,也是四县以及湖南通往广西的交通枢纽。界首自古就是湘桂走廊咽喉要津,连接湘桂两省和桂北四县的水陆交通枢纽,是广西与中原地区往来的要塞,是桂北四县的区域性商贸中心,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传播交流的“桥头堡”。
【古镇老街】在如今的界首古镇老街上,虽然已经不见了往日的热闹与繁华,当我们漫步在古镇的骑楼边,徜徉在旎旖湘江的古老码头上……看着欢快流淌的湘江之水,遥想当年,我们仍然可以领略那段曾经辉煌与浪漫的历史故事。现在镇内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被称为界首镇老街。至今在界首镇还有保存最完好的明清时期遗留的300多座骑楼商铺。据悉,是全国县级规模最大、长度最长、风貌最完整的古骑楼建筑群。
老街始建于明末清初,长约500米,街上的商号曾经盛极一时,只可惜1937年的一场大火几乎将千年古街全部烧光,之后进行了重建。现在老街上的古骑楼大都保存完好,许多传统风格的药店、杂货铺、旅社、裁缝铺、榨油坊、土法酿酒厂等也随处可见。在老街的一些铺面前的廊柱上,还留有“裕昌隆”等老字号铺名。这些古老的商号名都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是古镇商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街上的商铺大都用青砖、木材和夯土修筑,有的铺面前有许多旧石墩,青砖砌成的墙上留有记事碑和比较原始的地图;铺面上部的门窗随处可见木质雕花。
商铺从二楼起就筑有骑楼,下面形成3米多宽的长廊。骑楼的屋檐边装有接屋顶雨水的排水管系统,雨水通过埋在廊柱中的陶管,直接引到下水道中排入湘江,屋顶的雨水溅不到街上,做买卖的人们下雨天也淋不到雨。骑楼建筑可以让行走的人们晴天晒不到太阳,雨天可以不湿脚,真是非常方便.
【红军堂简介】界首镇是红军长征浴血鏖战的地方,1934年11月27日--12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曾在界首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争,界首就是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湘江战役的四个主战场之一。著名惨烈的湘江战役使界首名扬全国。
广西兴安县界首镇红军堂,原名三官堂,分前后两厅,中有天井,面宽约13米,井深10.3米,建筑总面积约133.9平方米,据史料记载建于1912年,因供奉着天官、地官、水官,得名三官堂。三官堂坐西面东,门前临湘江,距离界首渡口不到100米。红军长征时,两个中央纵队就是从这里通过浮桥渡过湘江的。“三官堂”是当年朱德、彭德怀指挥红军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湘江战役指挥所旧址,又是红军在门前架设浮桥渡河的主道。从界首渡江的中央领导主要有朱德、周恩来、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博古、彭德怀、邓小平等。当地人为表示对红军的怀念,后人在此修建红军烈士纪念墓,维修“三官堂”,把其改名为“红军堂”。1981年8月,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行线路】柳州到兴安县界首镇,全程240公里。可以选择自驾或者乘坐G1502次列车 , 在兴安北站下车,再租车前往,约24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