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老矿,有望建成柳州首座矿山遗址公园吗?
文章原名:铅华寥落泗顶矿 底蕴深厚盼新妆
柳州市近现代工业的起步,始于1916年由商人合资兴办的柳州电灯公司。城里亮起的第一盏电灯,标志着柳州进入电气化时代,也推动了柳州现代工业的发轫、萌芽。因此,位于斜阳路中段的柳州电灯公司旧址,也被作为该市“现存最早的工业设施遗址”,写进了官方出版物中。
但实际上,柳州工业的历史可往前推溯至少1000年:唐代文献有柳产“筒布”和“贡银”的记载,说明符合工业定义的古代手工业和矿冶工业,在当时已得到发展。若以现存遗址论,开发于北宋时期的融安泗顶铅锌矿,也远比百年前的柳州电灯公司更有资格宣称“最早”。
“桂粉”声闻天下
泗顶宋代已产铅
关于泗顶铅锌矿的开采历史,最早见于宋代官修《会要》之文,记载融州古带场(今融安泗顶)有铅坑、铁坑各一处,官府采取“二八抽取”的办法征收“矿产税”,称作“矿课”。元丰元年(1078年),古带场铅坑征收“矿课”三万斤,铁坑征收“矿课”八百六十斤。按照20%的税率计算,那时候的“泗顶矿”,铅、铁年产量已经分别达到15万斤和4300斤。
在中国古代,最受欢迎的女性化妆品“铅华”,就是铅锌矿经水火之法提炼制造出来的。而用泗顶矿料和以漓江之水,制成的“铅华”更是品质超群,并因此而被冠以“桂粉”美称,享誉中原。《岭外代答》就曾记载“西融州有铅坑,铅质极美,桂人用以制粉。澄之以桂水之清,故桂粉声闻天下。”
泗顶铁矿石经过采选、冶炼、锻造,制成的松纹宝剑,也是响当当的名优产品。诗人陆游钟情宝剑,对融州松纹剑更是赞不绝口。如今再读他的《融州寄松纹剑》一诗,我们仍能感受得到,那种削铁如泥的剑气锋芒:“青壁一削平无踪,浩歌却过连花峰;世人仰视那得测,但怪雪刃飞秋空。”
到了明代,泗顶矿的锌矿得到采掘、利用。成书于天顺五年(1461年)的《大明一统志》记载:“宝积山在融县东五十里,其山两峰相连,产铁及炉甘石。”书中提到的“宝积山”,就在泗顶铅锌矿的宝峰坑口一带,所产炉甘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锌,是治疗眼病、皮肤病的一味良药。
清代,官府为了提炼两广鼓铸钱币所需的白铅,组织了更大规模的开采活动。高峰期时,泗顶矿的年采铅量达48万斤,矿石运往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和今融水苗族自治县永乐一带的煤炭产地设厂冶炼。
民国时期,当地民间的零星开采活动从未间断。从1934年起,那里又陆续办起了融县锌矿公司和百福、西强、昌福等民营公司,划地领采,泗顶矿区兴盛一时。
曾经谱写辉煌
资源枯竭终谢幕
新中国成立后,泗顶铅锌矿被列入国家“一五”计划,是当时的103个重点项目之一。1953年,由原中南地质局404地质队进行勘探。而后先后由苏联和保加利亚援助建设,矿山设计采选综合能力为6000吨/日,设计服务年限为17年。
泗顶铅锌矿从1958年开始施工建设,1960年基本建成投产。当时没有人能预料到,这个原定开采17年的矿山企业,后来竟能保持连续生产40多年。一代代的建设者,用辛劳和汗水谱写了泗顶矿的辉煌。
泗顶铅锌矿投产之前,沿袭手工开采,年矿产量只有1000吨左右。正式投产后,全矿年均生产量达到10万吨以上;1970年代,达到20万吨左右。上世纪80年代,矿区开发进入鼎盛时期,年均生产量攀升到了25-30万吨。1988年,泗顶矿生产矿石33.5万吨,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
进入1990年代,随着矿产资源逐步枯竭,矿山开采进入晚期,泗顶矿的生产量开始逐年下降。2003年,已超期服役26年的泗顶矿被列为全国112家资源枯竭矿山政策性关闭破产企业;2005年12月,经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告正式进入破产程序;2007年,关闭破产的主体工作宣告完成。
如今,泗顶铅锌矿绝大多数的职工、家属均已陆续迁出,这个老厂矿的昔日辉煌,都埋藏在了老泗顶矿人的记忆深处。矿区管理处主任何荣贵说,自己从小就在矿上长大,老厂矿的一砖一瓦,都能触发他的无限感慨。
“矿上共有5个家属生活区,全盛时期,居民将近2万人。那时候,这几乎是一个小县城的人口规模。”何荣贵还告诉记者,泗顶矿有自己的技工学校和子弟学校,派出所、电影院、医院、商店、银行、食堂、澡堂、托儿所等配套设施也是一应俱全。矿区集市人声鼎沸,就连附近的村民也去那里赶街,摩肩接踵好不热闹。
矿山也能变公园 千年遗址盼“重生”
泗顶矿根据矿体埋藏条件,采掘方式分为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
宝峰坑口一带为露采区域,采场地表的海拔高度为420米,开采最低标高320米,全深100米。如今,那里还能看到口径100多米、深度足以装入一栋二十层高楼的巨大“天坑”,场面十分震撼。
地下采矿是泗顶矿区采矿的主要方式,占其总开采量的2/3以上。资料显示,至1987年,矿区地下开采的累计掘进巷道总长已近13公里,形成了130多万立方米的地下采矿空间。从2006年开始,余矿的开采经营包给一家民营企业,目前仍有产出。
泗顶矿区原有的学校、幼儿园、电影院、医院等建筑,至今仍然保持着1960-1980年代初建时的外观风貌。漫步其中,时间仿佛凝固了一般。走进S306省道南面的泗顶矿家属生活区二区,那种感觉尤为强烈——这一片区依山而建,台阶、巷道格局依旧,清一色的砖瓦平房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只是居民们的纷纷外迁带走了邻里相唤的生活气息,让人感觉恍如隔世。
“其实,泗顶矿的老职工、老家属们,经常还会回来看看。不少家庭三四代人都在矿上生活过,这里就是他们安放乡愁的地方。”何荣贵说,老泗顶矿人有个愿望,就是把矿区里的旧建筑保留下来一部分,改造成为“乡愁文化主题公园”。
另外民间也有呼声,希望政府能够充分利用泗顶矿深厚的矿冶工业文化积淀,建设柳州首座矿山遗址公园。记者了解到,外地不少同类遗址都已申报建成国家矿山遗址公园,有的还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甚至开始着手申报“世界工业遗产”。
据史料记载,泗顶铅锌矿的开发始于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持续利用近千年,堪称工业“活化石”。历尽沧桑的老矿区,期待有一天能以新的姿态“凤凰涅槃,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