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不是放手 还需做好“家庭教育”课
赵刚教授正在演讲中。今报记者巴方 摄
“终于开学啦!”新学期到来,很多家长都松了口气。毕竟,“神兽”回到学校,就有老师管,家长就轻松了。
且慢!《家庭教育法》今年起已实施,孩子的家庭教育要由家长来负责。鉴于绝大部分家长对此并无头绪,教育部门设法对他们进行组织培训,本报也采访了国内知名专家、东北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赵刚。赵教授为柳州家长特别送上“干货”,以便家长们在开学之初做好“家庭教育”这门功课。
家庭教育学点啥?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赵刚认为,“家庭”这个学校是生活化、个性化、特色化的教育机构,家长与孩子共读、共游、共练,密切亲子关系,开阔孩子眼界,提升自身素质,促进亲子共同成长。
赵刚建议,父母们不必热衷给孩子开小灶提分数,而是从知识补习转为特长培养,建议提升体育、艺术教育的比重。身心素质、艺术素养对一个人的生活态度、职场素质、人际关系、创新思维等品质培养的作用无限。
注意家庭中的劳动教育。从清理以往顾不上收拾归类的家庭物品开始,教育孩子有序、科学地安排家庭生活环境。建议家长先让孩子拿出一个处理方案,然后共同探讨,让孩子有主人翁意识与成就感。小到书架上的图书归类、饰物摆放,大到家具摆放等,都是智力与体力结合的优秀教育活动。
从食育着手培养孩子生活能力。食育对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建设未来美满的生活,富有深远的意义。家人同做共餐,点评孩子端上餐桌的“作品”,是一个幸福而富有意义的教育过程。
以整理家史培养孩子爱家品质。将祖辈与自家的老物件、老照片、家书等进行搜集、归类、整理,设计家史编写规划,有条件的做成电子文档,让孩子了解家族史、奋斗史、苦难史,是有特色的家庭教育,它对密切家族成员关系和家族文化建设,有着独特的作用。
开展家庭理财教育。家长要给孩子在家中当“掌柜”的机会,让孩子支配日常开销,作出生活规划,从而学会理财、整合家庭资源。
搞定几只“拦路虎”
严格说来,育儿路上,有无数的难题让家长头疼,记者特意整理了几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请赵教授作针对性的解答。
问:孩子不爱阅读,不爱学习,怎么办?
想解决这个问题,家长不妨结合实际想一想:为什么孩子不爱阅读,是因为图书内容太难吗?那就从朗朗上口的儿歌入手,以此作为阅读启蒙的材料;是因为阅读材料的文字太多、太枯燥,引不起孩子的阅读兴趣吗?那就换成图片鲜艳美丽、文字偏少、故事性强的绘本故事;是家庭缺少读书的氛围吗?那就在家中设置读书角,营造全家一起读书的氛围;是执行力不够,无法养成读书的习惯吗?那就和孩子制定读书计划并认真执行,使读书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总之,想让孩子爱上阅读,养成读书习惯,家长就要综合考量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并且进行长期引导和陪伴。
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简单概括起来,需要家长做到以下16个字:兴趣入手,由简至难,循序渐进,贵在坚持。家长们应摸索出适合孩子的最优方案,让孩子不仅爱读书,而且从读书中获益。
问:做事拖拉磨蹭的毛病怎么治?
在纠正孩子做事拖拉磨蹭的坏习惯之前,要想一想:孩子的坏习惯是如何养成的呢?有的是家长本身就有做事拖拉的坏习惯,如妈妈叫爸爸下楼买瓶酱油,但爸爸玩游戏(看手机)正上瘾,妈妈催了好几遍,爸爸都没行动。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发现:原来,家长要求我做事的时候,我可以像爸爸一样不理睬、不行动啊。天长日久,孩子就会产生做事拖拉磨蹭的习惯。
当孩子有做事拖拉磨蹭的现象时,如果家长没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纠正,那么在几次以后,孩子会养成这种坏习惯。当然,这种情况相对来说比较好解决,只要家长为孩子做好价值引导,在家庭生活中改掉做事拖拉磨蹭的习惯,为孩子树立正面的榜样即可。
家长也可以在家庭中立好规矩,如当孩子有赖床的习惯时,就在家庭中设置相应的奖惩制度,家人之间互相监督、互相督促和提醒,这样也可以帮助孩子改掉做事拖拉的坏习惯。
更复杂一点的情况是:拖拉磨蹭背后,很可能是孩子遇到了能力层面的困难或者是心理层面的障碍。以孩子写作业拖拉磨蹭为例,当孩子始终以各种借口拖拉磨蹭,拒绝动笔写作业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考虑,是不是作业的量太大,使孩子产生了心理压力;是不是作业的题目太难,超出了孩子应对的能力,使孩子无从下手。如果是以上两种原因,家长就需要从长计议,有针对性地解决相应问题,帮助孩子从根本上战胜导致拖拉磨蹭的原因,再考虑引导孩子纠正做事拖拉磨蹭的毛病。
问:学习做事不专注,效率低下,怎么破?
从本质上来讲,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孩子的专注力遭到了破坏,或孩子对在做的事情提不起兴趣。专注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人说,给孩子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孩子聚精会神地去学习。专注力是一切学习的开始,是孩子获得优异成绩和成功的必备技能。
专注力的养成不在课堂,而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多家长没意识到,正是家长不恰当的养育方式,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例如以爱为名的打扰。当孩子正在专心致志地搭建积木时,家长可能担心孩子饿了、渴了、缺乏营养了,于是喊孩子去吃东西,结果连续喊了几次,孩子都没有回应。这就是孩子在专心做事、形成良好专注力的情形,也是孩子自我养成专注力的过程。但是家长不肯放手,索性把孩子从游戏场拉走,让孩子去吃东西,孩子只好中断自己在做的事情,做起“吃瓜群众”。这种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正是对孩子专注力的破坏。
又如不合时宜的唠叨。当孩子在做作业时遇到了一道难题,想了一会儿却没想出解题思路,便开始翻看卷子后面的其他试题,这时,家长以为孩子没有认真做作业,便开始批评孩子:你怎么这么磨蹭啊,什么时候才能写完作业啊,你是不是太笨了啊……结果不仅中断了孩子的专注力,而且打击了孩子的学习热情。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最应该也最难做到的就是“知进退”,大多数家长往往只进不退,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过多地干预孩子,使孩子无法按照自己的规划专注地做完一件事,这使孩子的思维永远处于“碎片化”状态,在孩子真正需要系统地做成一件事时,无法形成整体性思路,没办法有序管理和规划自己的事情。
所以,想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一定要学会尊重与等待,有数据显示:2-3岁孩子的专注力可以持续10分钟左右,5-7岁孩子的专注力可以持续15分钟左右,7-10岁孩子的专注力能够维持20分钟左右。所以,当孩子专注于一件事、沉浸于这个专注周期时,尽可能尊重他、不去打扰他,除非他邀请你与他一同参与。同时,可以在游戏中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生活中的一些随时可做的小游戏和小作业,可以帮助我们训练孩子的专注力,例如:搭积木、拼拼图、画迷宫、找不同、听音并复述、听算算式、听写词、舒尔特方格、数独游戏等。
问:孩子不听话,很叛逆的时候,是否可以采取一定的“武力镇压”,揍他一顿?骂和揍,哪个好一点?
很多家长认为,成功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出“听话”的孩子,听谁的话呢?听家长的话、听老师的话。大家不妨换位思考一下:我们已经是成年人了,我们能够做到事事听家长的话、老师(领导)的话吗?答案不见得都是肯定的。所以,如果我们自己本身都不听话,又有什么权利要求孩子一定要事事听话呢?我们希望别人理解我们、尊重我们,我们是否尊重和理解自己的孩子了呢?
在人们的传统认识中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等教育理念,这种朴素的做法在曾经一段时期,确实在家庭教育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方式不一定同样适用于今天的孩子,更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孩子。这个问题指向的其实是家庭教育是否需要惩戒、如何选择正确的惩戒方法。
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家庭教育中也是需要惩戒、需要立规矩的。但是这个规矩不能单独立给孩子,家长也要自觉遵守规矩,如果一个家长要求孩子不能玩手机,自己却每天拿着手机刷着五花八门的视频,孩子肯定是无法信服的。
在立规矩的过程中,也要学会选择适当的惩戒方法,做一个有智慧的父母。有人说,有孩子的家庭,就像多了一面镜子,他能照出你内心的一切。你快乐,他也快乐;你暴躁,他也暴躁。
如果家长面对孩子的所谓叛逆时只会“武力镇压”,那么孩子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肯定也会习惯性动用武力,因为他只看到了这样的应对方式,看不到更多更高明的选择。
同时,要考虑到孩子的心理发展阶段,例如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他的所谓“叛逆”其实是在进行自我探究,此时家长如果单纯地跟孩子谈惩戒、立规矩肯定是行不通的,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引发更激烈的矛盾。这个阶段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理解、是引导、是积极而有力量的榜样示范。
养育一个生命是神圣而伟大的事业,如何做好家长是一门学问,希望每个家长都能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有效引导,成为一名智慧型家长。
问:最近出了好几起熊孩子闹事熊家长袒护的事,舆论很糟糕,您怎么看?
我也关注到类似的网络新闻,其实任何一个问题的发生,其背后都是有多重原因的,毕竟我们没有身临其境,只是看到了一个碎片化的视频,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如家长的态度和方法、双方的理解与沟通、孩子的天性与引导等,这样才能梳理出对问题相对理性的判断。
我们无法简单地去评判事情中单独某个人的对错,只能说哪种做法更符合社会舆论的需要和人们的心理预期。社会对类似问题的关注体现了人们对家庭教育、家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是一件好事。只有走上家庭教育专业化之路,家长教育孩子的认识和水平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人们生养、教育出的孩子才更有可能成为建设国家的有用之才,我们的社会环境才能更和谐、更进步。
今报记者巴方 实习生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