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青春在乡村振兴中闪光
洪龙金在菇房查看杏鲍菇的生长情况。 今报记者 石红星 摄
核心提示
由共青团中央、农业农村部联合评审表彰的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名单近期揭晓,柳州市有两人上榜,分别是广西绿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洪龙金,三江侗族自治县竹韵香溪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应溪。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他们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的故事。
洪龙金 用青春谱写精彩“菇事”
34岁的洪龙金是福建人,他从武警柳州市支队退役后,投身第二故乡乡村振兴,建成柳州最大食用菌工厂化种植基地,以产业带动周边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用青春谱写精彩“菇事”。
助村民就业创业增收
1月26日早上,柳城县社冲乡社冲村西盘龙屯村民、38岁的刘华园早早就来到村边的一家食用菌种植基地上班。
这是柳州市最大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占地35亩,蓝色的彩钢瓦大厂房座落在一片甘蔗林中。
刘华园是脱贫户,2019年基地一期建成她就来上班了,年收入约有4万元。“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她说,现在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几千块钱的东西随便买。
这家食用菌种植基地是洪龙金牵头,和几名退役战友联合创办的。
目前,该公司直接吸纳周边60多位村民就业,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制作菌种,提供给合作社农户种植,并对他们培训,直接带动5个合作社100多户农户发展创收。同时,基地向周边村屯农民收购桑杆等农林生产废料作种植食用菌的原材料,也助他们增收。
退役不褪色建设第二故乡
作为一个异乡人,洪龙金为何跑来这里建食用菌种植基地?这还得从头说起。
2008年12月,洪龙金从福建省漳州来到武警柳州市支队服役,当后勤兵。除了日常训练,他主要负责农产品种植。当时,部队周边有个食用菌企业,他就到那里去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
2018年12月,洪龙金退役。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对第二故乡怀有深厚感情的他,决定用在部队学到的种菌技术干一番事业,在西盘龙屯创建了这个基地。
“选择在柳州创业,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洪龙金说,柳城是“国家糖料蔗生产基地县”,甘蔗渣则是种植食用菌的主要原材料。作为“中国菇都”,他家乡漳州的一些食用菌种植企业就经常从广西运甘蔗渣回去。把基地建在柳城,也省了一笔成本。
这里不但有用之不尽的甘蔗渣,还有树皮、桑枝、秸杆等农林生产废料,经过基质化处理,它们就成了栽培食用菌的培养基。淘汰后,又可以作为有机肥重新投入到农林业的生产中,实现循环利用。
表现突出荣誉满身
洪龙金说干就干,投资3000万元的一期项目很快就在2019年建成投产。
他以军人的胆识,不怕苦不怕累、雷厉风行的作风,不仅刻苦钻研食用菌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还勇闯市场。现基地产品热销东南亚,供不应求。
目前,基地年产菌棒500万棒,鲜菇1500吨,产值3000万元。
2019年,该公司的杏鲍菇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获得“香港优质产品正字印认证”;2021年,杏鲍菇品牌“绿荣星农业”被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认定为“广西农产品品牌”。
2019年,公司被柳州市政府认定为“柳州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20年,以该公司作为主导企业的柳城县“柳城菇事”食用菌产业示范区,获柳州市政府授予“现代特色农业县级示范区”称号;去年底,公司还被自治区工商联确定为首批“万企兴万村”行动观察点,是柳州唯一一家入选的企业。
表现突出的洪龙金,先后荣获“柳城县第一批优秀企业人才”、广西优秀退役军人、柳州市优秀党员、共青团中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对象”等荣誉称号,还多次在市级、区级和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大奖。
杨应溪(中)在指导员工制作藤编产品。今报通讯员龚普康 摄
杨应溪 传承非遗创业扶残助困
35岁的杨应溪是侗族人,家在三江。她当过记者,擅长打油茶,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打油茶”传承人,更因积极扶残助困,先后荣获“三江县优秀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柳州市龙城青年好榜样代表”、柳州市“十佳农村经纪人”等荣誉称号。
为“非遗”勇闯市场
杨应溪中专毕业后,在外地打工了几年。2007年她回到家乡,曾应聘到三江县电视台当播音主持,也当过出镜和摄像记者。
党的十八大后,随着国家扶贫政策在三江的不断落地,杨应溪选择自主创业,成立了一家侗族农民画艺术馆,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江农民画”闯市场。
创业之初,她经历了经验缺乏、作品没有销路的困境,最后经过多方考察,产品终于获得突破,事业开始走向正轨。2017年,公司作品簸箕画荣获“柳州市特色旅游商品十大创新品牌”,农民画基地也荣获柳州市级“三江农民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示范性基地”,公司年销售额达到50万元以上。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杨应溪牢记初心,不忘使命。2019年开始,三江县异地移民搬迁安置点南站社区陆续搬来群众,其中有的是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她于是向县政府申请,成立一家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希望能够帮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
点燃残疾人新生活
2020年7月,杨应溪的三江县江川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在南站社区成立。
基地有2000多平方米,利用当地侗族文化资源优势,为残疾人从事三江农民画、藤编、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搭建培训就业平台,通过“零基础入学、零距离就业”和产供销一条龙模式,安置残疾人就业。“目前集中安置就业的残疾人有50多人,居家安置有20多人。”杨应溪表示,基地还将扩建,届时可同时安排300至500人就业。
“在家门口就有班上,还能照顾家里老小,挺好的。”55岁的杨贤春说,她家在古宜镇西游村,年轻的时候因车祸腰、腿受伤致残,干不了重体力活,只能做手工;丈夫也是残疾人需要照顾,上幼儿园的孙子也要她接送。每天,她送孙子上幼儿园后就来上班,每月收入有2000多元。
龙城青年好榜样
在江川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侗绣、三江农民画、竹编等系列侗乡文化既得到了传承,也源源不断从这里走向市场,走出广西,走向全国。
基地通过“文创+就业”安置残疾人就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模式得到了各方认可,央视、新华网、人民网等媒体纷纷报道。2021年4月,广东广西两省(区)领导一起来到基地考察,鼓励杨应溪把基地做得更好。
去年,基地被中国残联认定为全国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是广西唯一获此殊荣的基地。目前基地已是自治区、柳州市和三江县三级残联精心培育和打造的以文化传承带动就业发展的典型基地,是广西辅助性就业基地,同时也是柳州市、三江县的阳光助残基地。
因表现优秀,杨应溪先后荣获柳州市龙城青年好榜样代表等荣誉称号,2019年12月当选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会第十三次代表,2021年当选柳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
今报记者石红星